華爾街日報》拜登經濟團隊的新全球化路線:認同川普的擔憂,但解決方法不同

2020年11月25日,候任總統拜登在特拉瓦州威明頓市的皇后劇院發表演說。(美聯社)

拜登(Joe Biden)的經濟團隊正在成形,計劃重塑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海外經濟關係方針,差別在於:認同川普關於全球化對許多美國人不利的說法,但在如何解決問題上採取不同做法。

這一點表明,川普可能會對美國經濟政策的方向產生持久影響,儘管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試圖改變經濟政策裡較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多年來,主流民主黨和共和黨人都支持全球化以及與中國、墨西哥等國家簽署貿易協定,認為這些發展將讓美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這種觀點在1990年代達到頂峰。經濟學家說,隨著美國進出口增加,會有贏家和輸家,但這種得失是可控制的。

四年前川普當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化20年來的加速發展中,外國競爭對美國人造成的損失,特別是在遭廉價進口商品拖垮的製造業地區。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所傳達的資訊是,華盛頓菁英與跨國公司聯手達成不平衡的貿易協議,而這讓美國工人感到失望。另一個資訊則是對世界貿易組織(WTO)這種全球機構產生了嚴重質疑。該組織的成立是為了透過多邊規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

根據這種觀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加入WTO後的20年內,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內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也是許多美國公司的關鍵市場;與此同時,許多官員認為中國正在竊取美國的技術,並經常避開國際規則。中國否認對其竊取技術或違反貿易規則的指控。

根據準總統拜登初步選定的經濟團隊成員所接受的採訪報導和公開聲明,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相信全球化和貿易的益處。這些提名人選大多曾在歐巴馬(Barack Obama)或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任職。不過,他們對川普強調的全球化陷阱也愈發謹慎,包括全球化給部分美國工人帶來的挑戰。

對於拜登的經濟團隊來說,這次選舉表明,與川普相比,拜登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來共同應對全球化的問題。拜登已釋放訊號,他希望推動盟友共同對抗中國,並在國內推動更積極的計劃,以幫助受貿易傷害的美國人,其幕僚也對使用關稅作為貿易對抗的武器持懷疑態度。

投資顧問公司PGIM Fixed Income首席經濟學家希茨(Nathan Sheets)說:「美國選民四年前曾明確表示,全球化和我們經濟體系帶來的好處需要更廣泛地分享。」希茨曾在歐巴馬執政期間擔任美國財政部官員。

不過,希茨稱,拜登和他新組建的經濟團隊不同意川普的策略,包括廣泛使用關稅來推進美國利益,以及川普對傳統盟友和國際機構的對抗做法。希茨表示,拜登政府面臨的挑戰是開闢出第三條道路。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人口挑戰太嚴重!中國部分地區默許第三胎,但標準不一令人困惑 更多文章

全球化能帶來好處,包括為美國消費者提供廉價商品、更多的出口市場、更強勁的全球增長,以及高成本效益的供應鏈,可為美國跨國公司及其投資者帶來利潤。但貿易也損害了許多社區的利益,並削弱了公眾對全球性協議的支持,現在已很少有經濟學家對這種觀點持有異議。2016年,民主黨和共和黨對貿易的政治支持明顯減弱,當時兩黨的總統候選人都反對美國加入12個國家參與談判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該協定後來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