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韌性城市大會(Resilient Cities 2019)於日前在德國波昂擴大舉行,市府由永續會委員方力行教授、環保基金委員楊磊教授及林啟燦教授輪番上台發表及擔任與談人,分享高雄如何利用濕地、公園綠地與滯洪池所建構的綠色生態廊道,回復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創造都市新地景並發揮防洪治水的功能,深獲各城市代表一致肯定及熱烈提問。
高雄市代表團由市府永續會、環保基金委員以及ICLEI東亞地區高雄環境永續發展能力訓練中心(KCC)代表前往德國波昂參加全球韌性城市大會,由市府永續會委員方力行教授參加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所籌畫的平行會議擔任與談人,介紹高雄如何在城市中設計出適合生物棲息的濕地,包括以水雉返鄉為主軸的洲仔濕地、利用愛河下游端感潮帶來復育紅樹林的中都濕地,以及位於三民區全台第一座都市型具防洪滯洪功能的本和里滯洪池為案例,說明高雄綠色生態廊道每一座濕地、滯洪池的明智管理及設計理念,方教授現場並邀請與會者至高雄訪問。

韌性都市及海綿城市 制定氣候變遷調適計畫
同一時段,由國際濕地協會所籌辦降低洪氾建立韌性城市為題的平行議程,亦主動邀請高雄市環保基金委員楊磊教授擔任與談人,介紹高雄市如何以濕地生態廊道及生態滯洪池做為綠帶基礎建設的主軸,達成滯洪、調洪與水質淨化等防災韌性;另高雄市藍帶的基礎建設,則以流經市區內的四條河川及上游的曹公新、舊圳的生態治理計畫與各個濕地公園及生態滯洪池相互串接等藍綠帶工程為主軸,以建構高雄成為滯洪防洪的韌性都市及海綿城市。 (相關報導: 電動車的續航力夠嗎?在山裡開一開沒電不是很囧?Tesla道路實測一年報告大公開 | 更多文章 )
日前環保基金委員林啟燦教授受ICLEI東亞辦事處邀請,於邁向東北亞城市氣候韌性議程中擔任與談人,與ICLEI澳洲辦事處、德國能源署(DENA)、南韓蔚山、中國珠海及湖南常德等城市代表,交流在氣候變遷影響下的韌性作為。儘管各城市的政治和地理環境有異,但為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風險及建置緊急應變,各地方政府皆已採用強制或自願性方法來制定氣候變遷調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