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山林,正面臨一場沉默卻深遠的浩劫。
我們習慣了為動物發聲,看到台灣黑熊就心生憐憫,談到水鹿、山羌、梅花鹿也總用「可愛」「保育」來形容。但有沒有人想過,當這些草食動物沒有天敵、不受限制地繁殖時,那些無法逃跑、無法呼救的植物,又該由誰來守護?
台灣的雲豹已經絕跡,而其他曾經扮演掠食角色的動物也早已消失。如今的山林,已沒有任何能有效控制草食動物族群的頂級獵食者。食物鏈的最上層消失,導致草食動物數量無限膨脹,進而啃噬森林的根本。
這不是危言聳聽。在墾丁地區,高位珊瑚礁台地上的植物群落,正被外來放養的梅花鹿啃食殆盡。原本多樣的珊瑚礁植群如台灣海棗、黃毛樹、野百合,現在只剩下鹿不愛吃的硬皮灌木。生態學家已經多次警告:再不處理,整個區域的植物相將徹底崩潰。
這是一個最真實、最直接的證據,告訴我們:「沒有管理的保育,是另一種形式的破壞。」我們不禁要問:植物的命,就不值錢嗎?
台灣當前的野生動物政策,過度偏向「全面禁止獵捕」,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當頂級獵食者消失,誰來控制草食動物的數量? 這樣的保育觀念,看似仁慈,實則懶惰。因為真正的保育,不是讓某些動物無限繁殖,而是維持整體生態系的平衡與韌性。
我們需要正視這個現實:沒有控制,就沒有森林;沒有管理,就沒有真正的保育。
許多國家早已實施「生態狩獵」政策,透過專業訓練與科學管理,定期調控草食動物的族群數量,以保護森林、植物和其他物種的生存權。甚至進一步推動野味肉品的資源化應用,不但減少浪費,還能帶動在地經濟與部落產業。
台灣呢?我們是否還要繼續活在「一切禁止」的保育迷思中,眼睜睜看著整座山林枯萎、原生植物消失、真正的生態平衡瓦解?
是時候改變了。當山林沒有了頂級獵食者,人類就必須擔起這個責任。我們不是要破壞自然,而是成為自然失衡後的守護者。
否則,再多的動物都只是森林的表象,而真正的生態,早已死去。 (相關報導: 黃啓瑞觀點:全球永續新局─打造堅韌、創新的轉型路徑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極限運動頻道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