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泰國電影嗎?異軍突起的票房黑馬《模犯生》也許很多人看過了,或者至少也聽過。但我今天想談的,不是這一部電影,而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驚悚懸疑電影《13駭人遊戲》。故事主角是一個善良單純,但也有點軟弱(容易被人欺)的年輕男生,際遇看來很倒楣,工作不順、女友拋棄他、還有養家的經濟壓力,剛好有了意外機會降臨,只要完成通關的十三個任務,就能獲得一億元賞金。
為了不影響觀影樂趣,這十三個任務的個別細節暫且不提。隨著劇情的進展,男主角的性格及事件判斷的取捨有了大幅度的改變及扭轉。然而,是從哪個時間點或任務開始扭曲的呢?對我來說,「關鍵」是吃大便這項關卡(只有這裡有微劇透……),加上每個關卡任務的時間銜接得相當緊湊,沒有休息及緩衝思考的時間,判斷力更是大幅減弱。一步退,步步退;一步讓,步步讓,從一開始單純只是為了多賺點錢來貼補家用,到最後什麼都能捨棄,自尊、善良、體貼、同理心、道德……都被突破了,底限一再下修,直到最後,做出一些殘忍噬血而且背離初衷的選擇。
當然,電影有非常多的戲劇效果,挑動我們纖細的神經及敏感的情緒,讓戲劇效果極大化,然而這部電影,卻也帶給我在感情關係裡非常有趣的思考,那就是順從與心理界限的議題。
社會心理學裡面有個知名而且能廣為運用的概念,叫做「腳在門檻內策略」(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是Freedman和Fraser在1966年所提出,也有人稱之為「插足入門術」或「得寸進尺效應」。它的大意是,一開始只提出一個小要求,等到對方答應,再提出一個有關聯,但是難度或門檻更高的要求,那麼後續這個「更困難的要求」被對方接受的機會就會提升,亦即讓對方更可能順從你提出的後續(變態)要求。
為何你無法拒絕越來越過份的要求?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般而言,人都會拒絕難以達成、或是違反本身意願的要求。然而,如果一開始不好意思Say No,順從了這個「看似」小小的要求。一旦同意及接受這項要求之後,就會讓自己與這項要求之間產生一致性的關聯,例如相關的態度、自我概念以及知覺。如果後來拒絕了更大而且相關的要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感到自我形象在過去與現在不一致的問題。
例如說,我以前是個熱心助人的好好先生,現在怎麼會去拒絕別人的哀求呢?心中那股想要恢復一致性的潛在壓力,就會使得一個人埋頭繼續做(撐)下去,以至於答應、配合、付出或退讓更多。
關係裡,大部分人不會感恩你自動來的善良
而在感情關係裡的互動模式,是不是也常見這樣的狀況呢?無論是家務分配、經濟支出、資產配置、生兒育女與否以及人數、教養方式及態度、彼此原生家庭的照顧與分工合作……等,都是溝通、說服及協調的過程。
如果兩個人能夠樣樣意見都一致,自然是天下太平,再好不過!但人生不是童話,現實與真相是進入長期關係後,考驗及挑戰是一關一關接踵而來。 (相關報導: 【女生想知道】為何男人明明想分手,卻不主動開口?作家道出窩囊行為背後的心態… | 更多文章 )
以家務分配為例,一開始說好你拖地,我晾衣服;你洗碗,我倒垃圾。然而當其中一方閒散(發懶)了,接手的人一開始覺得基於愛與體貼,為了心中的好先生/好太太形象以及自我認知,就先全包了。怎料久而久之,人家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結果連家務也是做久了都是我的!另一伴感恩的心呢?咦!沒有。眷戀的眼神呢?更是完全找不到。只有自己滿腔的積怨,還有堆疊得老高,那有待清洗的油膩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