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創新浪潮勢不可擋,不只校園學子必須學得更多,業界同時也正面臨時代的考驗。銘傳大學30日舉辦「金融╳科技╳創新」年度論壇,探究相關產業在此趨勢下的機會與挑戰。(延伸閱讀:因應金融科技創新浪潮,你準備好了嗎?)
全球人壽副總經理鄭中安指出,台灣的金融保險業相當成熟,但相對而言,也背負著較為沉重的框架,在創新這條路上舉步維艱。
眼看數位轉型的趨勢沛然莫之能禦,全球人壽幾年前投入偌大資源與時間,為的就是要讓原先比較笨重、缺乏彈性的核心系統脫胎換骨。
雖然歷經「交通黑暗期」,導致許多業務不易推動,但從2018年上線之後,已經順利整合商品、業務及行政作業,「這樣的投資非常值得!」
鄭中安表示,保險業是人的產業,終究需要溫暖;如何在擁抱科技的同時,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這份溫情傳遞到客戶手上,是接下來必須重視的課題。
康和證券總經理邱榮澄也說,金融業以往相對封閉,要談任何創新,首先考量的是安全與可驗證性,但這還是不得不做,否則就會被人超越。
例如今年證券市場迎來許多新面孔,投資人風行「存股」,有間原本市占率只有3%的中小型券商,卻囊括了3成的新戶定期定額市場,如此異軍突起的情況絕非偶然,客戶的交易生態已有明顯轉變。
群益投信投資長李宏正表示,近年資產管理業者運用許多科技技術,但真正明顯進展的只有機器人理財,主要是因為投信管理眾人資金,在金融監理的框架下,開放的腳步相對保守,不容易一步到位。
金管會2017年開放機器人理財業務以來,共有8家金融業者參與其中,但目前還在初期發展,整體規模不大。群益投信結合定期定額,一方面作為儲蓄投資的工具,同時也有助於客戶退休理財規劃。
健康是1 財富是0
寶碩財務科技總經理黃建華指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技術問題都可迎刃而解,然而有些煩惱,還是需要更為精進的思維。
像是IFRS 17號公報上路在即,保險業者如臨大敵,其中牽涉許多複雜的會計認列因素,目前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思考,能否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妥為因應。
除了金融產業,科技創新也為醫療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銘傳大學新南向暨兩岸及境外生院院長李安仁說明,AI徹底改變醫療機構的面貌與觀念,這種科技影響可能成為常態,因為「進步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他也強調,人再怎麼吃,總會有飽的時候,但對健康、醫療產業的需求卻是沒有上限,未來市場潛力無盡,呼籲在場金融、科技業者團結,「大家一起拚,說不定可以再造一間台積電!」
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表示,約莫一百年前,大家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如今已經翻了一倍,但在3個月前,他的一位好友不過才50歲,就因為大腸癌病逝,「平常瘦瘦的,也看不出什麼異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疾病也是如此。許賓鄉認為,如果市場上有些檢測工具,可以讓人簡易、快速掌握個人健康狀況,像是心電、活氧量或睡眠狀況,就能及早防患於未然,「健康是1、財富是0,必須先顧好健康,後面想要幾個0,再慢慢去打拚。」
學生如何學以致用?
當然,金融科技創新的影響不僅限於「營利事業」,身為非營利事業的教育者,也該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
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院長李進生指出,過去用PPT、白板教導學生市場運作模式、商品定價方式,但這幾年市場、產業不斷在變,如今不僅要「會算」,更重要的是「會用」。
他說,目前教學重心不再集中於模型推導,而是轉向設計教育環境的情境,讓學生學習應用。
就像最近金融業者徵才,找的大多是數位、網路、通路營運、AI工程師、程式開發、法遵風控相關人才,項目愈來愈多元,但以前沒有這些,「需求跟著改變了,這是教育面臨的挑戰。」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相關報導: 因應金融科技創新浪潮,你準備好了嗎? | 更多文章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