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罕見的案例,被撤除論文的作者來自台灣。美國《臨床科學》(Clinical Science)期刊遵照台北醫學大學的建議,以及前北醫大教授Shyu的同意,在2016年9月15日公告撤除四篇Shyu的論文;國際相關醫學組織與文獻資料庫都發布撤除資訊,以提醒全球研究者避免閱讀,更要避免引用被撤除的四篇文章。至於撤除的原因,基於當事人與所屬機構簽署保密協定,我們不得而知,唯一可獲得的確切訊息是Retractionwatch報導的「當事人在撰寫論文稿件的過程中犯下嚴重錯誤」(made serious mistakes in manuscript preparations)。
當事人放棄四篇影響係數4.996點績效的勇氣
我們先回顧發生在10月13日,由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召集的一場記者會,他們掛起紅布條與論文海報,高調展現刊登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研究成果,媒體標題是「六輕SO2致學童過敏鼻炎增3倍,台大研究登上國際期刊」(http://www.storm.mg/article/176999)。期刊的影響係數是5.929點,這是一個驕傲、珍貴、錙銖必較至小數點第三位的績效,所以,台大公衛學院院長、副院長、教授、醫師排排坐地面對簇擁的攝影機、照相機、手機鏡頭,一同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回頭看《臨床科學》的影響係數是4.996點,雖低於台大公衛學院宣揚的5.929點影響係數,卻也顯著高於我個人所屬領域最好期刊的4.053點!所以,Shyu願意放棄四篇論文的勇氣,令人佩服!何況是一次放棄總累積係數將近20點的績效?在持續分享此議題之前,我順便說明,所謂「我個人所屬領域的最好期刊」是美國計量經濟學會發行的《Econometrica》。不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不能一味地在數字上周旋;正如同假設貝多芬與周杰倫同時出現在我們的時代,由於收視率、下載率、通告費等因素,應該會導致貝多芬病死、餓死,周杰倫卻可以賺飽、爽斃!所以,同在音樂領域中,尚且如此,何況是不同學門的比較?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從台大施醫生的故事,談人文著作與科學著作
|
更多文章
)
堅不認錯,賭下去,讓所有人耗費社會成本,這是學術舞弊者的典型反應。
何必再去苦苦強求?
大家都期待醫生專注於挽救人命或解除病痛。然而,正如同許多人以為,只要帶著病痛表情走進急診室,就會受到醫生與護士簇擁而上,施以十萬火急的對待一樣,大家已經普遍認定,醫生盡職於救人與治病,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爾,卻不熟悉醫師必須發表論文的壓力。醫院高層,尤其是教學中心醫院,期待自己領導的醫院,可以列入沾染國際學術聲譽的發表論文排行榜。讓我利用「新光醫院」的規定,說明醫師除了面對五臟六腑、心跳血壓、病人情緒、健保規定細節外,所面臨的發表論文壓力,有多大?有多瑣碎?有多煩?
圖二之一:「新光醫院醫師論文發表獎勵辦法」部分內容。(http://www.skh.org.tw/)
圖二之二:「新光醫院醫師論文發表獎勵辦法」部分內容。(http://www.skh.org.tw/)
圖二之三:「新光醫院醫師論文發表獎勵辦法」部分內容。(http://www.skh.org.tw/)
看到圖二的內容沒?每一家教學中心醫院都有相似於圖二的規定,醫師要為SCI、順序、分數、獎金、考核、督促…傷腦筋!一個醫師的人際關係和醫術一樣重要,人際關係好,才比較有機會擠進聯合發表的名列,如圖一所示的五位聯合發表在高影響係數的期刊。當年輕醫生用盡洪荒之力,快生出論文時,要選對聯合掛名的長官,藉以提升被期刊接受的機會,也送績效給對的人,利己、利人、利自己所屬醫院!或者,也要跟對人,讓自己可以分食到資源與經費,然後在考核、督促與排名的壓力下掙扎生存。
這是為何我說,學術界最激烈競爭的學科就是醫學。全球醫學研究百家爭鳴,風起雲湧之現況,導致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s)最高的期刊幾乎全然屬於醫學領域。(http://www.storm.mg/article/180321)也因此,違反學術倫理的案件中,醫學領域占大半。發表論文的壓力,不僅來自管理階層的壓力,也來自同儕之間的列名評比。醫生為了在大醫院生存,或為了列名在紅色海報的虛榮感,可能挺而走險,進行變造或假造等舞弊,有些則是因為急於在考核截止日前生出論文,而在研究過程錯誤或疏忽,導致事後發表的論文被撤除。
何必再去苦苦追問?
對於四篇台灣學者發表在《臨床科學》的論文被撤除,我們相信當事人、當事人所屬機構、期刊的負責作為,而非鴕鳥心態的想辦法遮掩一天算一天,或者被揭發到什麼地步,就勉強應付到什麼地步。我認為,北醫大教授被撤除的論文不涉及醫學知識或治療程序的誤導,僅是基於「當事人在撰寫文稿過程中犯下嚴重錯誤」。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從台大施醫生的故事,談人文著作與科學著作
|
更多文章
)
這個事件沒有在國內輿論界掀起波瀾,平和落幕,讓醫生們可以持續專注於醫療行為。為何我要提起?既然主張「何必再去苦苦追問?」就該完全不提?!原因是走過必留痕跡,遲早會因為某些狗屁倒灶的因素,如醫院之間、醫師之間、媒體之間、立委質詢之間的競爭,而將該事件拿出做文章。所以,我希望提供最早、最詳細,也希望是夠專業的說明,讓大家了解醫師的壓力,更希望大家肯定當事人願意撤除論文的勇氣。
放下,重新開始,盡職的當一個醫生,穩健慎重地在未來持續向國際學術界分享醫療知識。
圖三:JVC網頁公告撤除陳震武與蔣偉寧論文(http://jvc.sagepub.com/content/19/9/1333.abstract)
何必再去苦苦掩飾?
英國《震動與控制期刊》(JVC)在2014年7月8日公告撤除60篇已刊登或已接受的文章,原因是陳震遠(Peter Chen)利用同儕審查程序的漏洞,進行舞弊(http://www.storm.mg/article/33330)。雖然台灣媒體已經熟悉陳震遠(中山大學博士)、陳震武(中央大學博士,陳震遠兄弟)、蔣偉寧(史丹佛大學博士,中央大學教授,陳震武的指導教授)的相關報導,尤其是蔣偉寧也因此被撤除五篇論文的新聞,但我覺得大家仍然忽略某些重要視角,因此,我在此一併談起,重點有三:第一是討論該期刊主編阿里(Ali H. Hayfeh)的角色,第二是討論屏東教育大學的作為,第三是重提JVC期刊調查報告的結論。
JVC指稱屏東教育大學提供完全的合作(full cooperation)以配合調查,有別於大家預期華人社會又賴、又拖,使盡手段保住顏面的文化;最後的結果是撤除與陳震遠有所牽涉的60篇論文。蔣偉寧在陳氏兄弟坐鎮背書下,召開記者會,提出的「不知情」、「紮紮實實的研究」等說法,已經完全沒有說服力了!
在這60篇論文中,一定存在忠實、盡職的研究,卻因為作者希冀借助陳震遠的「輝煌」紀錄,向他諮詢且請其掛名,而遭受撤除;也一定存在台灣學者所撰寫,卻因為領域和陳震遠相同,而被指定受陳震遠的假身分審查,而遭受撤除。這60篇論文中,一定存在許多無辜的受害者,他們多年的心血與聲譽被完全的葬送,卻完全沒有申辯的機會。
相反的,如果陳震遠在第一時間採取坦白、誠實的態度,清楚釐清哪些作品涉及舞弊,自己審查,哪些作品不涉及舞弊,具體說明原由,他的坦白就有公信力。如果陳震遠誠實,被撤除的論文一定遠小於60篇,更可能挽救回蔣偉寧的聲譽。
圖四:喬丹大學網頁圖片。http://www.ju.edu.jo/NewDesign/Slideshow/NayfehEN.jpg
求真理的信仰無國界之分
阿里(Ali H. Hayfeh,出生於1933/12/21)來自中東的約旦(Jordan),在1959年26歲的年紀進入史丹佛大學就讀,在1962年取得學士,次年取得碩士學位,再次年取得航空與太空博士學位,也就是說,阿里僅花五年時間在史丹佛大學完成所有學位。他從1976年開始就擁有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的傑出工程教授頭銜(Distinguished Profess of Engineering)。http://imechanica.org/node/3805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從台大施醫生的故事,談人文著作與科學著作
|
更多文章
)
阿里從1995年開始就擔任JVC期刊主編,歷時19年,最後是栽在台灣人的舞弊行徑,而在2014年五月辭職。阿里目前在他的祖國服務,在喬丹大學(University of Jordan)擔任義務教授(volunteer),俄羅斯、德國、波蘭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對阿里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當阿里發現陳震遠涉嫌舞弊時,他沒有逃避,也沒有選擇掩飾。他大可選擇不揭露醜聞,而光榮退休,衣錦還鄉,但他卻選擇採取負責任的態度,釐清所有舞弊細節後,撤除60篇論文,才說明且辭職。他似乎為自己人生留下瑕疵的、疏忽的紀錄,卻贏得負責任的聲譽,讓人尊敬。JVC說明,即使出現陳震遠的詐欺與舞弊(fraudulent and unethical)行為誤導讀者,更危害期刊的聲譽,卻仍需繼續運行同儕審查制度,但會採取更多防制舞弊措施。
審查論文的程序與工作,吃重且漫長,如果都留給頂尖、知名學者進行,投稿的等待將漫長而痛苦,所以才建立起由投稿人建議審查候選名單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制度。阿里是一個回教徒,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受美國、德國、俄國、波蘭的肯定,他人生留下的唯一缺憾紀錄,是栽在台灣人的舞弊行徑。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從台大施醫生的故事,談人文著作與科學著作
|
更多文章
)
所以,如果台灣的學術機構包庇與縱然舞弊行為,不僅危害台灣,也危害全世界的學術發展,更破壞人類跨地域、跨宗教的共同信仰:追求科學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