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以來,金融市場動盪,全球經濟壓力越來越大。英國重量級期刊《經濟學人》日前指出,這標誌著世界經濟新制度的出現,這種轉變可能與二戰後凱恩斯主義的興起、1990年代轉向自由市場與全球化一樣重要。這個新時代有望讓富裕世界擺脫2010年代的低成長陷阱,解決人口高齡化與氣候變遷等重大問題。但這也帶來了嚴重的危險,包括金融混亂、央行破產、失控的公共支出等。
市場波動與通膨
目前市場波動的幅度是這一代人從沒見過的程度,全球通膨率近40年來首次達到兩位數。由於先前反應緩慢,目前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正以1980年代以來最快的速度升息,美元達到20年來的最高水平,這在美國以外造成了混亂。
以美元計算,今年全球股市下跌了25%,這是198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一年,政府公債正處於1949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年。除此之外,目前還有一種讓人不安的感覺:全球化逐漸消退,世界秩序正陷入混亂,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全球能源系統支離破碎。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這些都標誌著2010年代經濟平靜時代的終結。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後,富裕經濟體表現疲軟,私人公司的投資受到抑制,而各國政府並未彌補這個不足之處,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後的10年裡,全球公共資本存量縮水。
經濟成長乏力,通貨膨脹低,而由於民營部門及公共部門對於刺激經濟活動無所作為,中央銀行成為了唯一的選擇。央行將利率維持在最低,並在出現問題的跡象時購買大量債券,將影響力進一步擴展到經濟領域。新冠疫情爆發前夕,美國央行、歐洲央行、日本央銀擁有的金融資產達到驚人的15兆美元(約新台幣482兆元)。
新冠疫情非同尋常的挑戰導致了非同尋常的行動,包括各國政府的振興紓困方案、消費者暫時扭曲的需求模式、封鎖措施導致的供應鏈混亂,這些都造成目前的通貨膨脹。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國家拒買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俄羅斯則切斷數個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造成能源價格飆漲,也加劇了通膨。為了因應嚴重的通膨問題,聯準會已將利率從0.25%提高到3.25%,預計2023年初將提高到 4.5%,而各國央行也正在收緊貨幣政策。

《經濟學人》指出,接下來人們恐懼的是爆發,因為一個已經習慣於低利率的金融體系將面對借貸成本飆升。銀行不太可能成為大問題,因為大多數銀行擁有的資本安全緩衝比過去更大。危險存在於其他地方,存在於新面貌的金融體系,這個新的金融體系較少依賴銀行,而是比較依賴流動的市場與技術,好消息是人們的存款不會化為烏有,壞消息是這個體統不透明,而且對損失非常敏感。
人們已經可以在信貸市場看到這一點,由於購買債券的公司迴避風險,房貸利率及垃圾債券(junk bond)的利率正在飆升,為企業收購融資的「槓桿貸款」(leveraged loan)市場已經失靈。 (相關報導: 冬日逼近、通膨飆升、能源衝擊 焦頭爛額的英國及歐洲政府祭出紓困措施盼化解民怨 | 更多文章 )
如果市場不再平穩運作,阻礙信貸流動,央行可能會介入,例如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已再次開始購買債券,這違背其同時升息的承諾。人們擔憂的另一件事是央行沒決心堅持其強硬言論,認為世界將回到1970年代,通貨膨脹失控。《經濟學人》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危言聳聽,而且過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