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冠亞觀點:稅收左手轉右手,國內旅遊補助騙局一場

作者認為,來台外籍客日漸增長的情況下觀光外匯收入卻比去年更低的情況,應該要參照其他觀光小國的模式,同時須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投入。(示意圖/ olliechiu@pixabay)

國民旅遊的基本定義為一國國民在自己的國內所從事的旅遊行為。依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同,其旅遊目的也會有些差異。大多數國家的國民旅遊模式仍以觀光、購物、遊覽、旅行、休閒、遊憩、渡假等的安排為主。以我國而言,國民旅遊一般定義為「凡於中華民國境內所進行的旅遊活動皆可稱之,包含外國在台人士與中華民國人民皆屬之」。並依據交通部所頒定之旅行社管理規則第三條說明:旅行業區分為綜合旅行業、甲種旅行業及乙種旅行業三種。所有旅行社均可辦理接待本國旅客之國內旅遊、食宿、交通及提供有關服務(一般即稱為國民旅遊)。

原來台灣的旅行社在公司業務內完全從事或附帶從事國內旅遊者,並不多!但是在國際經貿及情勢變化大的環境下,各國都開始重視在地經濟及當地消費的提振賴以平衡國內發展時,近年的國內觀光旅遊也倍受政策激勵和民間重視!同時,加上各國來台旅遊人數持續的增加及幾年前因應暴增的大陸遊客來台旅遊,使各地方政府均加速建設交通和旅遊接待設施,也加強各地旅遊美景的復舊、維護和興建和社區重生,更刺激了旅行業者和觀光設施產業紛紛投入做國民旅遊的業務,成為大家趨之若鶩的熱門商機。我們可以從旅遊業的幾個數字來做觀察指標,分別以觀光局(2019年2月28日)統計資料為準!旅行社家數(含總公司、分公司)及專業人力變動情況來看都是微幅成長,如下統計:

2019-03-12 旅行社家數(含總公司、分公司)及專業人力變動情況(取自觀光行政資訊網)
旅行社家數(含總公司、分公司)及專業人力變動情況(取自觀光行政資訊網)

同時我們也根據連續三年國內旅遊的人數和人均消費統計來了解: 我們即使在惡劣的國際情勢和疲弱的外交政策引導下,國人和觀光客在台灣進行購物、渡假及體驗多元豐富的國內旅遊仍然能受到歡迎!特舉數字來說話(如下表):

2019-03-12 連續三年國內旅遊的人數和人均消費統計(取自觀光行政資訊網)
連續三年國內旅遊的人數和人均消費統計(取自觀光行政資訊網)

從過去三年國內旅遊的相關成長數字看來,雖然只是小有調升,但可以發現:台灣的旅遊真是麗質天生!還是引起廣大遊客的青睞。觀光旅遊業及廣大的台灣民眾只要再朝「顧好接待服務、維持穩定品質、提升專人素質、營造安全旅遊環境及輔導業者正規經營」等方向努力,應該就已足夠產生經濟規模,創造龐大經濟收益,拉平城鄉差距,活絡地方財源!

以台灣總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實際可用面積才1.2萬平方公里來看,況且又是四面環海的海島地形,卻居住了2300萬人口,不但顯得壅擠而且還容易彼此競爭、同行相忌,造成社會的不和諧!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需要向列入小而強盛,高度依賴觀光旅遊業的國家和地區來學習,如: 馬爾他、克羅埃西亞、希臘、冰島、泰國、牙買加、摩洛哥、香港、黎巴嫩等,這些國家僅依賴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就能賺取龐大觀光財。像我們已經是處在沒有礦產資源又不許汙染環境的條件下,卻又不重用良好的國際關係、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多元豐富的自然景觀來發展觀光,使得我們觀光收益在GDP的比例只佔1.8%!而小小的馬爾他,其實也不過是地中海旁的小國,卻因全民心中真正有觀光!所以他們僅是以天然的地中海景觀和過去的歷史遺跡就賺到的觀光收益占GDP的15.1%,高居第一位! (相關報導: 余宜芳專欄:觀光客的烤鴨與小籠包 更多文章

台灣小吃、夜市文化獨步全球,是外國觀光客喜愛到訪的重點(圖/交通部觀光局提供)
台灣小吃、夜市文化獨步全球,是外國觀光客喜愛到訪的重點,但觀光收益在GDP的比例只佔1.8%。(資料照,交通部觀光局提供)

觀光旅遊產業在政府列為重要經濟支柱產業及擔起百行百業的火車頭任務後,每年都有明確的觀光推廣主題和執行目標。影響所及使得兩岸旅遊曾經盛極一時!其中在2015年度來台人數突破千萬,達到1043.9萬人次,更創造龐大的觀光收入達4589億元。促使國內興建國際級渡假飯店、商務旅館、背包客旅宿、民宿,甚至觀光農場的更是風起雲湧,致使觀光旅遊產業的投資總金額已勝過外移的傳統產業,我們更整合農業、製造業和觀光服務業三者,綜合稱之為6.0產業的齊頭並進!而創造的服務業就業機會也快速成長!全球就業人口直接間接投入觀光旅遊的人數,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所發佈的「2017旅遊業競爭力報告」指出:全球旅遊業總收入已經佔全球GDP的10%,也就是意謂著全球每10份工作中就有1位是從事觀光旅遊業。其所造成對國民生計和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已經十分嚴重, 不可以再被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