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你知道末代皇帝溥儀,但可能不知道誰是奧拖-馮-哈布斯堡

雙頭鷹是歐洲各國常見的徽章或旗幟,奧匈帝國也曾採用。圖為老鷹於水面抓取食物後進食。(資料照,陳世一提供)

他 出生於帝王之家,本該一生富貴,可是卻半輩子顛沛流離

他 本來與皇位無緣,卻陰錯陽差當上皇儲,卻又陰錯陽差,終身未曾登基

他 曾經被自己的祖國拒於門外,半世紀有家歸不得,死後卻以帝王之禮舉行盛大葬禮被安葬在祖國

他 曾經被取消國籍,成為無國籍人士,臨終時卻同時有四個國家的國籍

他 曾經被納粹黨追殺,流亡海外,但是後半生卻成為歐洲重要的政治人物

他 曾經致力與皇室復辟,可是後來卻成為歐盟整合的重要推手

他的傳奇一生,代表著一個王朝的覆滅、一個帝國的解體、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卻也代表著另一個嶄新時代的來臨

他    就是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儲奧拖-馮-哈布斯堡

2011年7月16日,維也納的街頭,上演了一場獨特的葬禮,數千名穿著歐洲古典軍服的儀隊,列隊走在維也納街上。不知內情的人,恐怕會誤以為這是在拍戲或者是戰爭重演,不過這其實是奧匈帝國末代皇儲奧拖-馮-哈布斯堡的人生最後一段路,也應該是維也納的最後一次舉行帝王級葬禮。

奧托幼年與曾祖父法蘭茲一世
奧托幼年與曾祖父法蘭茲一世(資料照,取自Wikipedia)

奧拖-馮-哈布斯堡 (Otto von Habsburg) 全名非常長:弗蘭茨‧約瑟夫‧奧托·羅伯特·瑪麗亞·安東·卡爾·馬克斯·海因里希·西克斯圖斯·克薩韋爾·費利克斯·雷納圖斯·路德維希·加埃坦·皮烏斯·伊格納蒂烏斯·馮·哈布斯堡-洛林。奧拖於1911年11月20日出生於維也納,他雖然出生在皇室,不過原本與皇位無緣,然而卻在一連串的皇室意外與悲劇後,成為皇儲。奧拖的曾祖父是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是帝國19世紀最重要的皇帝,本來立了他唯一的兒子魯道夫為皇儲,不過有著一場不幸福政治婚姻的魯道夫,卻在一場皇室醜聞中,與他的外遇對象一同殉情而死。下一順位的皇位繼承人本是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弟弟為馬西米連諾,他卻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大帝的姪兒)的安排下,入侵北美的墨西哥稱帝,不過在隨後與墨西哥共和派的戰鬥中戰敗被俘,遭到墨西哥政府軍法審判後處決。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另一個弟弟卡爾大公原本被立為皇儲,不過卻無意於大位,在放棄皇儲身分後不久病逝。卡爾大公的大兒子法蘭茲-費迪南大公成為皇儲,但他卻在1914年在巴爾幹半島的薩拉耶佛遇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蘭茲-費迪南大公生前因為違反奧匈帝國習俗,未與歐洲皇室通婚,其夫人僅為德國的非皇室女伯爵,雖然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破例恩准婚事,但是卻下旨剝奪法蘭茲-費迪南大公後裔的皇位繼承權。法蘭茲-費迪南大公的弟弟奧托-法蘭茲大公本應成為皇儲,但此時卻已病逝,下一順位奧托-法蘭茲大公的兒子則成為皇儲,並且在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蘭茲-約瑟夫一世逝世後,繼位為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而其長子奧托-馮-哈布斯堡,則被立為皇儲。這些複雜的關係,簡直比得上大明帝國皇室的關係,故用下圖來解釋: (相關報導: 哈布斯堡王朝的「天命論」及其擴張:《奧地利史》選摘 更多文章

奧匈帝國末代皇儲奧拖-馮-哈布斯堡家族世系圖
奧匈帝國末代皇儲奧拖-馮-哈布斯堡家族世系圖(示意圖,作者自製)

曾經是歐洲僅次於俄羅斯領土排名第二,人口僅次於德國排名第二的大國

奧匈帝國19世紀版圖
奧匈帝國19世紀版圖(資料照)

大部分的台灣人,對於奧地利的印象,恐怕是個中歐小國,有著有如童話故事中一般夢幻的城堡,以及多瑙河如詩如畫的風景。雖然這些都是事實,不過很多人可能都忘記了這個小國在歷史上,卻曾經是雄霸中歐的強國奧匈帝國,國土一度橫跨中歐、東歐和南歐,包括今日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拉夫契亞,以及巴爾幹半島和、義大利、烏克蘭和波蘭的部分。在其強盛時,曾經是歐洲僅次於俄羅斯領土排名第二,人口僅次於德國排名第二的大國。不過在奧托出生的時候,奧匈帝國的國勢已經是江河日下了,與歐亞大陸彼端的大清帝國一樣,在19世紀歐洲的巨變中,雖然力圖振作,不過卻無法跟上時代腳步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而面對了內憂外患。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在面對帝國內部匈牙利民族對於奧地利主導的帝國的反抗,做出了妥協,把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改成了奧匈帝國,對於帝國的另一個主要部分匈牙利,成立了帝國下的王國,容許匈牙利建立全套政府而自治,施行二元分治,但仍由法蘭茲-約瑟夫一世兼任匈牙利國王。但是在歐洲自從18世紀啟蒙時代後,民智大開,對於民權與參政權的要求與日俱增。如法國王室,就因為無法跟上腳步,而在爆發革命後遭到推翻。而英國王室,卻因還政於民,得以延續至今。而奧匈帝國雖然也在人民的壓力下,施行了君主立憲的體制,選出了帝國議會,可是與大清帝國一樣,奧匈帝國皇室卻無意交出政權,仍然由皇帝保有最終的裁決權。在對外關係上,也遭遇到一連串的失敗。19世紀時,奧匈帝國先是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因為拒絕支持俄羅斯帝國,而喪失了這個重要盟友,繼而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敗給同為日耳曼民族的普魯士,而被迫退出德意志邦聯的事務。此時的奧匈帝國,僅僅是維持這表面的強大,不過實際上已經是苟延殘喘了,只需要一條導火線,一場帝國全面崩潰的大戲,就會在歐洲上演。而這個導火線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