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落榜生竟建立「亞洲第一共和國」!他受客家人擁戴當上總統,卻老是想做中國藩屬

蘭芳共和國竟然才是亞洲第一民主共和國?(圖/維基百科)

無論是古代科舉還是現在考試,一直以來,沒改變的一個點就是考場如戰場的殘酷,不知道同考場的人實力到底如何,最終,有人春風得意馬蹄疾,當然也有人對飲悲歌淚滿襟,不過,倒也不是說考試名落孫山就一輩子完了,歷史上落榜者但仍搞出大事業的人也所在多有,顧炎武、曹雪芹、蒲松齡等都是落榜後反而造出大事業的典範,不過,真要說誰是落榜者的翹楚啊,這些人都還算小咖呢,真正的落榜者之王,不但直接跑到東南亞當總統,而且還被後人評價成跟華盛頓一樣的偉人?

雖然聽起來有點莫名其妙,不過,這都是在歷史上真實的故事,一切的開頭,還得從清朝乾隆年間,廣東的一個客家人家庭講起。

一七三八年的廣東梅縣,一個平凡的家庭裡,傳來了嬰孩哇哇的哭聲,原來,這家庭的男主人才剛喜獲麟兒,正在想著要幫他取什麼名字呢,最後,才下定了決心,取名芳伯,再加上自家的姓氏羅,就叫做羅芳伯吧,就這樣,出生的嬰孩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禮物,並在此後長伴他一生。

據後來人寫的史書記載,羅芳伯在年少時就與眾不同,「負奇氣,性豪爽,尤喜結納」除了自帶迷人光環,他讀書練武的功夫也是當地數一數二,而當有閒暇的時候,羅芳伯就幫忙家裡耕田放牧,因此鄉親都誇讚他做事孝順且十分勤奮,可見從孩提時代開始,羅芳伯就已經在鄉里打出了好名聲,而此時的他也尚不知道,這些從小養成的好習慣,將會在遙遠的未來大大的改變他的一生。

羅芳伯(圖/百度百科)
羅芳伯(圖/百度百科)

羅芳伯就這樣在梅縣耕讀多年,在長成後,他參加當地的童試,中了秀才,之後他又想繼續往上拚個舉人的名號,於是就接著考了鄉試,可惜第一次嘛,沒中,於是,不服輸的他繼續寒窗苦讀,想要再拚一次,卻沒想到這一拚就是快二十年,等到他覺得自己可以上去再考一次時,都已經三十多歲了,照理來說,讀書讀了那麼久,不管是經典裡的聖賢話語,還是本身的生活閱歷,都應該是比之前充實的不少,然而,殘酷的事實還是重挫了羅芳伯,這次鄉試,仍然是沒中,連考兩次都鎩羽而歸的羅芳伯只能先暫時放下科舉的念想,先學會點糊口的本事,因此,他在老家當起了教書先生,靠著一點微薄的學費,來讓自己還能勉強度日。

教書的日子很是平凡,不過在當時的梅縣,鄉親們口中都在談論著一個新聞,那就是所謂的「南洋挖金礦」在他們的雜談當中,這些鄉親們似乎認為,南洋就是一個到處都是金山的地方,就連鞋子裡進的沙子,隨便篩一篩也都是黃金,當時梅縣也已經有不少年輕的小夥子聽了這個黃金傳說而出海遠征去了,至於到底那邊狀況怎樣,誰知道呢? (相關報導: 每年都要燒紙錢給祖先,全都是蔡倫陰謀?他造了一堆紙卻賣不出去,只好裝死騙錢發大財 更多文章

羅芳伯在教書的日子裡聽聞了這條消息,心裡轉念一想,反正自己在待在這個村裡教書似乎也沒辦法搞出什麼名頭來,更何況那舉人還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哩,與其待在這平淡的終老,怎不趁現在筋骨還活絡的時候出去異地拚一番大事業呢?,因此,羅芳伯下定決心,就來趟說走就走的「壯遊」順便再帶上自己的幾個學生和一些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同鄉,組成旅行團,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卻沒想到,這一招卻直接來了百餘人,甚至還有自己的親戚,由此也能看出當時的挖金之旅真的頗受歡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