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工人立法」大遊行,「秋鬥」兩個字首度出現在台灣街頭運動。勞運團體有意仿效日本勞團「春鬥」模式,每年固定在十一月動員人民上街,挑戰國家權威。自此秋鬥成了每年工運重要活動,藉此提出勞團訴求。
秋鬥最早是由不同分支的左派團體共同參與,早期主辦權由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委會)掌握,召集人為現任輔大教授夏林清、人民民主黨召集人鄭村棋夫婦。後來工委會因路線問題分裂。到了二○一三年,走街頭激進抗爭路線的桃園市產業總工會拿下了秋鬥主導權。
隨著民進黨上台,不少社運人士進入體制內,讓社會運動逐漸弱化。一九年秋鬥首度停辦,今年在左翼聯盟祕書長黃德北的領導下復辦。歷年秋鬥都是以左翼訴求為主軸,例如一二年「秋鬥人民向左轉」、一六年「人民要正義,戳破假轉型──左翼翻轉大集結」等。 (相關報導: 開鍘中天》蔡衍明不關中天 上網對戰蔡政府 | 更多文章 )
左翼運動中,「反美帝」一直是重要主題,運動中也不乏對「社會主義祖國」好感的左統人士積極參與。不過他們一直視國民黨為「右派」、「傾商」政黨,「秋鬥」與「國民黨」這兩個詞很難連結在一起。如今卻因為美帝要賣台灣萊豬,讓左、右兩派一起上街頭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