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求救信」引爆全台灣#MeToo 陳汘瑈首揭完整心路:我們不能對性騷擾「麻痺」

「當你選擇撕裂某些血淋淋的樣貌,某些人可能會因此跳腳,但如果做這些揭露可以讓社會變更好,你會去做嗎?」(資料照,柯承惠攝)

「大眾太認為性騷擾是件『正常』的事,常態到會讓人會有點麻痺、想說就給他摸一下啊,他嚴重性很高,我們卻對這事日益麻痺、好像有什麼反應就是大驚小怪,讓更多人不敢講出來──當你選擇撕裂某些血淋淋的樣貌,某些人可能會因此跳腳,但如果做這些揭露可以讓社會變更好,你會去做嗎?

2023年6月份以前的陳汘瑈,20出頭、大學還未畢業,怎樣也沒想過,自己在臉書發的一篇「求救信」會引爆全台灣大規模#MeToo運動──談起一開始發文,她說根本沒想到「為更多人站出來」這麼遙遠的目標,一開始只是因為真的痛苦到一個階段:「我想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從『那天』解脫出來。」

她沒想到的是,當她決定不要「算了」,無數人接著挺身而起揭露自身經歷──從政治圈延燒到社運圈,再來是媒體界、演藝圈、藝文圈、學術教育圈,受害人都不想「算了」。

「就我自己生存經驗,幾乎沒有女性『不曾』被冒犯過、被性騷擾、甚至性侵……」陳汘瑈很清楚這血淋淋的事實。如今再一次接受《新新聞》獨家專訪揭露一路以來的心情,她最大的盼望仍是希望更多受害人能被「接住」。

「講了之後,主管所有的反應都不在我們預期內…」

幾乎「所有」女性都有遭逢性暴力的經驗,這事實或許聽起來駭人,但經歷2023年的#MeToo,或許不再有那麼多人會質疑這事實──當受害人者不分年紀、學經歷背景、性傾向、已婚未婚,一一站出來揭露痛苦的經歷、告訴你「我也是」,社會看似和平的表象一夕被撕開,原來受苦的人如此之多。

「詐騙專題」配圖-街景、行人。(柯承惠攝)
社會看似和平的表象一夕被撕開,原來受苦的人如此之多。(資料照,柯承惠攝)

風暴的起點是前民進黨黨工陳汘瑈,她才20多歲,從小到大被冒犯的經驗不少,但這一次,她終於決定不忍了。

陳汘瑈是因為認同民進黨理念才加入黨工工作的,民進黨素來強調性別平等理念,她甚至是在過去的婦女部(今改制為性平部)工作,縱然過去受過一些性騷擾經驗,她相信此地至少是個「安全」的工作環境──直到2022年選戰期間,專案外部合作的導演H哥,在出外景時對她動手了。

H哥的行為當然滿噁心的,陳汘瑈時隔半年仍要整頓一下情緒才能說出細節,例如她請記者伸出手:「我可以碰妳嗎?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經同意後,她開始在手指節來回磨蹭,「就是我拿礦泉水給他的時候,他要接過去,都這樣……」頓時背部一陣寒意,何況是實際經歷過這些事的當事人。

在此之前,在廂型車上的各種撫摸、「要不要去廁所」等性暗示邀約,就如陳汘瑈於5月31日公開「求救信」所寫的過程,但最讓她感到難受的不只是身體被冒犯,而是各種恐懼感、羞恥感、甚至求救以後受到的二度傷害──性騷擾是對整個靈魂的掠奪。 (相關報導: 安心上學有多難?女老師對學生「壓床掀裙」恐怖求歡 他們揭「上大學也忘不了」惡夢根源 更多文章

又例如她當下的驚慌失措、腦子爆炸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她後來也可以理解,因為自己是職場菜鳥、H哥是業界有名氣的人,說出來肯定會擔心是否影響自己的工作與人際關係,性騷擾要說出口才那麼困難。又例如當下逃進廁所以後鎖門,她會自我懷疑:為什麼我要逃?是沉澱思考以後才會想到:

「說真的,我來不及鎖門的話他可能就進來了,我只能一個勁逃走……我當下覺得很可恥,後來才知道,沒有,適當逃跑不是可恥,自我保護選擇逃走也沒關係,我要尊重我當下的這份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