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年來,美中競爭演變為「冷戰2.0」的對抗關係,又遭逢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黑天鵝」,在美中關係急劇惡化之際,台美關係卻持續升溫,台灣在國際舞台的份量更是愈形重要。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在拜登主政之下,美中台情勢與川普時期相比將有何變化?
台北論壇基金會於今(23)日邀請美國知名學者何漢理(Harry Harding)、林夏如夫婦以「美國對台政策的前景」(Prospects for America’s Taiwan Policy)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探討台美中關係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台灣在美國政府換屆之際的機遇與挑戰,包括前副總統呂秀蓮、前外交部長程建人與錢復等人皆與會。

台美關係升溫的益處與代價
兩人觀察到,許多台灣人在本次美國大選中支持川普(Donald Trump),對拜登(Joe Biden)未來的對中、對台立場則多有懷疑,反映出年輕世代渴望台灣被尊重的心理;但何漢理提醒,奠定美國對台外交政策基調的「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由《上海公報》、《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等文件所構成,這些對台灣的安全保證都是在跨黨派總統任內所累積。
何漢理強調,在1995、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派遣航母群進入台灣海峽的,正是民主黨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而美國兩黨的意識形態主要差異之處仍是國內政策,雖然川普任內將台美關係推向堪稱空前的高峰,但所謂「共和黨對台灣較友善」的普遍印象應僅作參考。
而對於美國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日前受訪時直言「台灣向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何漢理則指出一中政策向來具備靈活彈性,且龐畢歐即將卸任,他並不認為此言代表美國對台灣地位的立場出現重大轉變。

何漢理指出,在美中「冷戰2.0」的大勢下,無論從大規模軍售、日前甫簽訂的「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都能看出台美關係的升級;而「挺台」不只在國會內成為跨黨派共識,公眾支持協防台灣的民調更來到歷史高點;但比起更加普遍的「抗中」立場,明確支持台灣對許多美方人士而言仍是風險太高的選擇。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美方自然也盼望台灣在開放美豬等議題上做出妥協,但這類議題勢必在台灣社會引起高度爭端。此外美國施加與中國「脫鉤」的壓力,也讓台灣企業主受傷慘重,例如川普對中國企業施加的出口、制裁禁令就使許多台企進退失據。兩人強調,台灣不應浪費機會之窗,但也不該依賴任何強權,而要把握難得機遇厚植自身實力。
拜登新政府的對中政策
而在科技戰、新冠疫情導致的「去全球化」浪潮下,美中在科技、商業等領域的競爭已成新常態,回不去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初期仍對中國融入世界體系抱有希望的時期。 (相關報導: 美中關係會因拜登上台和緩? 中共人士:言之過早,我們要為最壞情況做準備 | 更多文章 )
對於台美中三角關係的未來走向,兩人認為拜登政府仍將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但會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焦點擺在自立自強,解決產業升級、經濟停滯等結構性問題,重建「後新冠時代」自身經濟環境的競爭力;而向來主張多邊合作的拜登更會在氣候變遷等領域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但就台灣角度而言,也意味檯面上的台美關係中短期內「恐怕會有些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