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廷輝導讀:中國民主化路途遙遠,卻是亞太與全球和平的重要基石

本書作者提出早在現行國際體制建立以前,東亞早就已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夏體系。(資料照,AP)

閱讀傅好文新作,彷如置身於中國古代與現代的時光機中,來回探索,如果對中國歷史較陌生的讀者,會對作者如此擅長於中國歷史十分崇拜;而稍微了解中國歷史脈絡的讀者,也一定會對作者的專業程度,及對他在書中試圖告訴讀者要如何觀察中國的「方法」感到佩服。

這本《中國擴張:歷史如何形塑中國的強權之路》(Everything Under the Heavens: How the Past Helps Shape China’s Push for Global Power)所討論的主題,正巧是目前國際社會最為關切的議題,作者提出早在現行國際體制建立以前,東亞早就已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夏體系;不過,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到與日本的甲午戰爭,中國維繫不了這種中華帝國的體系,作者在第一章說明了中國要洗刷恥辱的企圖心,特別是甲午戰爭結束後一落千丈的國際地位,而現在中日間的緊張與衝突,在兩國歷史上就已埋下種子。特別的是,作者提起琉球問題,原本這個不起眼的地方,卻成了十九世紀末「不僅是日本追求區域霸主地位長久努力的起始點,後來也成為中華文明開始崩塌的地點」,相較於今天中國某一派學者慫恿琉球王國獨立,這不單單僅是關於釣魚台列嶼的問題,更是中日兩國在東亞權力競逐的一面鏡子。

南海仲裁案
南海仲裁案中各國對於南海海域的各種主權主張(圖/維基百科)

接著,作者在第二章將焦點轉移到東南亞與中國的南海問題上,中國在南海強悍的主張,緊抓著南海U形線而不願退讓,菲律賓與越南在面對中國的壓力,前者採取了法律救濟,提出了「南海仲裁案」,而後者早與中國纏鬥數千年。第三章敘述中國明朝國力鼎盛之際,派出鄭和在一四○五年至一四三三年期間進行的「七下西洋」,浩浩蕩蕩來到國際戰略重要據點──麻六甲海峽,也開啟了中國可能的海權時代,但隨著永樂皇帝的辭世,中國的海權盛世不僅沒打開,更被葡萄牙與西班牙急起直追,但作者用數據表示,中國當時擁有六千五百萬居民,葡萄牙僅有一百萬人,英國約有五百萬人,中國擁有龐大征服海洋的資金、兵源與船隻,恐怕歷史將會改寫。

第四章描寫中越之間的長久歷史,更可以看出兩國的恩怨情仇與糾葛,從中國的角度看,越南並非華夏而是蠻夷,屬於世界的邊陲。然而,從越南人的角度來看,越南也屬於世界的中心,越南征服占婆,就是學了中國的「朝貢體系」。但對現代的描繪,作者認為美國在越戰的失敗、冷戰結束、天安門事件、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的睦鄰政策等,藉經濟來綏撫周邊國家,當然也不會吝於使用軍事力量,因為中國擁有複雜的地緣政治情勢與歷史背景。

第五章提及日本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的過程,成為近年來中日關係波折最大的事件,而安倍晉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後,在靖國神社的議題上採取較小泉純一郎更為謹慎的作為,中日關係試圖改善。但作者觀察到了一點,即使在某些議題上,中國看起來似乎有些讓步,但這只是戰術上的運用,最終還是要回到東亞格局來看,中國回到過去盛世的年代,凌駕於日本之上的野心從來沒有改變。 (相關報導: 從西方到後西方》一帶一路如「朝貢制度」 鄭永年:中國的多邊主義認為兄長應多做貢獻 更多文章

第六章則回到南海的主權聲索,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填海造陸行動,造成區域緊張以及軍事化疑慮增高;而中國「一帶一路」的提出,沿線許多國家附和,為的當然是經濟發展,作者觀察到中國這種「一放(經濟)一收(軍事)」,在二十一世紀前幾年,有節奏地進行著,但到了二○一四年,收與放同時出現。作者的解釋是,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占上風之際,同時以更多的經濟誘因誘導著,彌補這些國家心理上對中國強悍的不安,並以此勸誘其他國家臣服,這顯得更為重要。這的確是一種矛盾的心態,外界普遍對中國的作為感到邏輯上的困惑,中國一方面要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友好關係,卻在南海大興土木破壞彼此關係,但又推出「一帶一路」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提供誘因填補東南亞國家心中的不安,作者掌握到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彼此心態上的互補與競爭,如果沒有多年觀察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深奧功力,恐怕將無法解釋這種不合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