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朝向共好發展而非「朝貢」台灣切勿妄自菲薄

近幾年各國元首爭先恐後拜訪中國大陸,圖為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多維TW提供)

在2018年伊始,歐洲國家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及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都不約而同以拜訪中國大陸作為新年首次的出訪對象。

事實上,不只法國與英國,就連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亦於2017年11月訪問中國大陸,其他各國元首於近幾年爭先恐後拜訪中國大陸,並且試圖在這個發展勢頭正健、後勢也持續看漲的超大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不過,部分歐美的「疑中派」官員與學者,對中國大陸展現出的強勁發展態勢,以及在東亞區域乃至全球事務中所處地位,表達出他們的疑慮。這些人士將各國近年來受中國大陸磁吸力,甚至前進中國大陸的態勢,詮釋為過去封建皇權時期中國的「朝貢體系」再興,例如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就曾將中國大陸現今的對外戰略,與明成祖時期的「朝貢」(pay tribute)體系相提並論。

法國總統馬克宏8日至10日到訪中國(AP)
法國總統馬克宏曾到訪中國。(AP)

然而,這些對中國大陸發展持懷疑立場者,其所提的「朝貢體系」是否符合中國大陸的現今表現,也受到相當多質疑。基本上,「朝貢體系」是分析古代中原帝國對外關係的概念,若回顧歷史,周代即出現周邊封國以周天子為尊的「朝貢體系」,各國與周天子間是「君臣」或「宗屬」關係,不論各國的國力高低強弱、周天子本身的狀態是興盛或衰敗,各國仍遵守君臣體制,定期定時前往周都進貢奉獻、參與祭祀,表達對宗室之主、眾臣之君的尊重與敬仰。

此後,歷經漢、唐、明、清,各代均發展出雷同亦存有差異的朝貢制度。簡單來說,朝貢體系是以中原帝國為尊,欲與該帝國進行政治交往或貿易通商等行為的他國或是外族,須稱臣或納貢、以獲得帝國認可、雙邊有正式協議,才能夠在特定區域或特定時間至帝國進行商貿行為,或取得帝國庇蔭,成為帝國的屬國或附庸。亦即,中國歷史上的朝貢體系呈現出不平等的國際格局,中原帝國位處金字塔頂,其他朝貢國則位在其下,表現出階級式的景象。特別是在東亞區域內,中原帝國鼎盛時的國力、版圖幅員、商貿機會等都帶給周邊如日本、朝鮮、琉球、安南(現越南)各國極大的壓力,以至於這些國家在不同時期分別加入朝貢體系之中。

大陸未重建「朝貢體系」

有趣的是,難道中原帝國僅存在朝貢、而無其他的國際互動模式嗎?事實不然,清代時期除了朝貢體系而來的「屬國」外,亦存在與清王朝訂有對等條約的「與國」以及獲准進行貿易行為的「互市國」等。也就是說,中國雖曾有過「朝貢體系」,但僅是中原帝國在不同時期所呈現出的不同情況,朝貢並非具延續性或永久性的國際關係架構。因此,不能將中國過往的對外關係簡單以「朝貢體系」帶過,會造成對歷史的誤解,甚至也會影響到對中國大陸現今在國際局勢下活動的解讀。 (相關報導: 英國首相梅伊訪中國前夕 被爆出寧吃巧克力鍋、拒見馬雲 更多文章

其實,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改變以往封閉鎖國的政策,開始吸引各國前往投石問路。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在全球普遍疲軟的情況下,持續有不錯的表現,其所擁有的市場潛力、市場規模以及為追求發展而在國際間表現的柔軟態度,相較於川普上台後強調的「美國優先」,以及歐洲部分國家受到反移民與失業問題影響而高舉的保護主義旗幟,中國大陸呈現開放與多元的心態,並和有意與之相交的國家互動友好,大為提升其在區域與全球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