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創先例!4年後全面禁用塑膠餐具,台灣跟得上嗎?

法國將在2020年起全面禁用塑膠餐具。(圖/MPCA Photos@flickr)

據統計,法國每年丟棄的47.3億個塑膠杯中,僅有1%被回收,其他多進入海洋當中,成為海洋廢棄物,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因此,身為2015年氣候變遷會議(COP21)主辦國的法國,今年夏天率先全球立法,禁止塑膠餐具的使用。

法國於今年8月通過環保新法案,禁止全國使用塑膠碗盤與餐具,法案將於2020年生效。免洗餐具製造商有3年的時間,確保屆時生產的餐盤皆以可分解的生物來源材料製造。

根據EcoWatch報導,此法案最初由歐洲環境綠黨(Ecologie-Greens Party)提出,依據法國於2015年通過的能源轉型法案(Energy Transition For Green Growth )所訂立,旨在減少製造塑膠時所消耗的能源與浪費。

同樣根據能源轉型法所做出的措施,包括今年2月要求超市將沒賣完的食物捐給慈善機構,以及今年7月法國商店與超市禁止提供厚度小於0.05毫米的一次性使用塑膠袋。

02.jpg
法國已於七月禁止商店與超商提供厚度小於0.05毫米的塑膠袋。(圖/velkr0@flickr)

根據美聯社報導,未來法國境內只能看到「用生物來源材料製造,並且能被家用廚餘機分解成堆肥」的塑膠餐盤。

環保團體大力稱讚新法,並希望法國此舉能成為其他國家的典範,此法案卻也引發眾多爭議。根據美聯社報導,歐洲包裝製造商組織Pack2Go質疑此法違反歐盟的商品自由流通法,並憂心消費者會因為誤會生物材料製造的塑膠可自然分解,而把塑膠留在大自然中。

事實上,生物材料製造的塑膠製品能否順利在家中被分解仍是未知數。根據財富雜誌(Fortune)報導,目前市面上多數環保產品,只宣稱能在工業設備中被分解,而分解溫度通常比家用廚餘機高上許多。此外,環保產品大多比塑膠製品昂貴,所以法國的環境部長也曾認為此法案會帶給低收入戶家庭超量的負擔。

雖然對於此法案的正反評價不一,但全球各地都正為減少塑膠垃圾做出努力。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美國舊金山、夏威夷、衣索比亞、摩洛哥與澳洲和印度的部分地區,皆陸續做出禁用塑膠袋的規範。

而台灣雖無全面禁止使用塑膠餐具,但早在2002年就開始推行「限塑政策」,要求量販店和超市只能提供需付費的塑膠袋,多年推行下來,全台購物用塑膠袋從每年30多億個降至約 14 億。

然而,台灣目前的再生處理技術有限,每年14億的塑膠垃圾大多數仍被丟進焚化爐燃燒,或許要解決塑膠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還是有賴於源頭管理。

新聞整理/郭潔鈴核稿編輯/邱子容、林冠吟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社企流(原標題:無塑時代終於來臨?法國創先例,2020年起全面禁用塑膠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