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拍10部賠9部,已經是影劇圈苦惱許久的問題,也令創作者尋找投資困難重重,坊間歷來不乏有導演賣房、賣車拍電影的事蹟。對此資深監製陳鴻元指出,這十幾年來所有電影案子找投資,投資人第一句就問「有沒有申請到文化部輔導金?」幾乎都要有輔導金,才有人敢投,一方面有輔導金可以減少投資風險,另一方面是,代表已經有一批業界評審看過這個案子,要找到比較大的投資,幾乎都要先拿到輔導金。
影視工作室「英雄旅程」10日舉辦「影視籌資面面觀」論壇,由瀚草影視總經理湯昇榮擔任主持人,邀請文策院文化金融處處長徐嘉聆 、中環娛樂總經理吳明憲、資深電影監製陳鴻元,以及中信創投資深副總邱明慧,一起討論在這個時代,創作者如何籌資找錢。

陳鴻元表示,投資者投資東西,就是要找會賺錢的,但台灣99%電影都賠錢,僅少數作品賺錢,像是《大尾鱸鰻》、《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註),現在只能拿這種成功案例去看。
(註:《大尾鱸鰻》全台票房為4.3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全台票房2.4億,全球票房為48億。)
但另一方面的困難,是題材開發困難,台灣沒投資商會給開發費,導演、製片要找編劇開發題材,只能自己掏錢,不能拿投資商的錢,開發一個點子到成型平均要3年上下,像他今年監製的《第九分局》,是7年前的構想,3年前遇到導演王鼎霖,之後開始修劇本。
劇本開發完成 「輔導金」是下一個門檻
開發完成後的困難,陳鴻元指出,這十幾年來所有案子找投資,投資人第一句就是問,「有沒有申請到文化部輔導金?」幾乎都要有輔導金,才有人敢投,一方面有輔導金可以減少投資風險,另一方面是,代表已經有一批業界評審看過這個案子,要找到比較大的投資,幾乎都要先拿到輔導金。
「輔導金」分期給 仍要事先準備60%週轉金
但陳鴻元提醒,就算拿到輔導金,也要準備至少60%的週轉金,輔導金不會一次給清,第1次是簽好編劇、主創團隊合約後,才會給30%左右的金額,第2次是片子拍完、所有單據申請後才給錢, 第3次錢是後製全部完成才給,最後一次約20%的錢,要拿到准演執照、上映才會全部進來,所以拿到1000萬輔導金,至少要準備500萬週轉,這對沒有錢的製片非常辛苦。
吳明憲說明,如一個3000萬的案子,已經拿到1000萬輔導金,就可以跟投資人說,回收門檻剩下2000萬,接下來就能計算像版權要多少、OTT授權金要多少、票房要多少,此外還可能有地方政府補助 ,投資人就知道有些資金已經到位,他不用承擔100%風險,

評估要不要投資 端看創作者所想到的市場
吳明憲談到,對投資者來說至少要保本,他們評估投資,都會先看創作者有沒有想到市場在哪,第一就是問要拍給誰看、這些人在哪?而電影收入除了票房外,還有版權授權、海外版權、OTT,如果創作者全押在票房就很危險,所以投資人都會去問,除了票房還有什麼可以賺的?對此徐嘉聆也談到,IP的可行性不侷限於電影、影集,周邊如遊戲、貼圖等跟民生更結合的面相,是目前需要探索的。 (相關報導: 《4X相識》首映!率新生代重新詮釋台語老片 監製廖慶松坦言「帶小雞」壓力大 | 更多文章 )
OTT時代 創作者要知道「平台喜歡什麼」、「作品有沒有社交功能」
邱明慧則指出,OTT平台興起後,創作者要知道觀眾或買家是誰,以前電影是2C模式(對消費者),要知道觀眾喜歡什麼,OTT時代比較是2B市場(對公司),要看像Netflix、HBO等平台喜歡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