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大爆發是近年媒體、社群上不時可見的一句話,包含《麻醉風暴》、《花甲男孩轉大人》等戲劇不但叫好又叫座,公共電視與HBO合作的《通靈少女》也開啟台劇站上國際的契機,來到今年金鐘獎兩大贏家《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僅引起社會上對相關議題熱議,也紛紛在海外博得亮眼成績。
然而風光背後,台灣編劇的處境仍然堪憂,上述2劇團隊日前金鐘奪獎後,都紛紛為編劇叫屈。《你的孩子》製作團隊受訪時表示,希望業界給編劇更合理待遇、工作時間,編劇吃不飽就不會有好劇本,《與惡》編劇呂蒔媛則呼籲,製作單位跟導演不要改劇本,「錢給人家少,又愛改,又愛嫌。」

台劇攻佔國際是軟實力,若將戲劇視為產品,則劇本的生成,幾乎等於是產品開發。《與惡》劇本最初,是由資策會透過大數據技術,費時5個月於社群平台上,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主軸,搜尋近1年關鍵字,最後從約1萬8000筆資料中,進行事件、議題、人物分類,再由呂蒔媛獨自進行田野調查,訪問律師、法官、精神科醫師等相關人士約40人,才於1年後生成最後成果。
《你的孩子》最初定調為社會寫實劇,然而導演陳慧翎、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一方面覺得寫實劇過去已有《危險心靈》、《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另一方面也覺得《你的孩子》劇本仍欠臨門一腳,最後從科幻影集《黑鏡》找到靈感,找來簡士耕等年輕編劇加入,揉和科幻驚悚元素後,才打造出在日本Netflix奪下人氣第一的亮眼成績。

「台灣編劇很難活」 於蓓華:若無好沃土,產業怎麼活得好?
於蓓華接受《風傳媒》訪問時再強調,台劇除了資金問題外,還有問題就是編劇,「台灣編劇就很難活,編劇活不好,代表產業不好,他是一劇之好,如果沒有好的沃土,產業怎麼活得好?」
於蓓華從類型劇切入,表示如果編劇不寫推理,都已經活不去,那還要他寫推理的話呢?當然有很多編劇科幻、推理寫得很好,但沒有投資者肯投資,因為過去沒有這種類型成功的model,投資人就沒有信心。
於蓓華坦言,在目前機制下,編劇難有時間田野調查,她舉例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像呂蒔媛一樣,花這麼多時間跟力氣,而就算時間稍微充裕,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編劇本身會不會、有沒有資源做田調?她認為有些編劇切入故事的概念可能很棒,但從說故事的方式,就會發現田調還是做得不夠。

於蓓華舉例,假設有個股票交易師的職人劇,編劇就要真的進到號子裡,去看交易師在現場怎麼講話、怎麼交易,甚至怎麼吃飯、下班時是什麼表情,不是說有認識朋友是交易師、做周邊調查就好,如果無法真的進到那個職場裡去,就只好放棄。 (相關報導: 台灣影劇困境》台劇合作Netflix、HBO仍須磨合 業界看好「練功後」突破中國封鎖 | 更多文章 )
「職人劇要抓到日常趣味才會成功」 汪怡昕:台劇田調應組隊
導演汪怡昕執導的歷史政治劇《國際橋牌社》,年底將於Netflix開播,他則從該劇整理史料經驗指出,台灣影劇圈需要專業田調團隊,台劇調查都由編劇1人負責,但國外會有專門團隊田調,並把資料從影像化的方向,變成編劇可以使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