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80年代「改革四君子」、六四民運後流亡海外的經濟學者朱嘉明,15日應龍應台基金會邀請在台演講,討論世界各國近年寬鬆貨幣政策,引發貨幣政策失控的問題。朱表示,如果以廣義貨幣發行量M2為指標,中國M2年增率是經濟成長率2倍,若以貨幣經濟學派觀點,中國經濟遲早會發生經濟危機,但實際上,中國經濟承受金融危機的彈性,遠超過外界預期,很多一線城市的泡沫經過多年下來,可以說是「鋼泡沫」,「中國經濟發展過程,已經沒有現成理論可以解釋」。
朱嘉明是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當時他與翁永曦、王岐山、黃江南聯名上書中國國務院,建議中國大陸當局推動經濟改革,被譽為「改革四君子」,如今任教於維也納大學。
龍應台在演講中詢問朱嘉明,身為當時建言改革的四君子之一,如今面對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如何回頭看待30年前的改革建言?最大的感觸與憂慮為何?中國長期以來「政治向左、經濟向右」的基本矛盾,怎麼可能走得下去?

中國承受能力遠超預估朱嘉明:沒有現成理論可以解釋中國經濟週期性
朱嘉明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不僅在台灣是客人,我在世界各地都是客人」,他說,四君子當初之所以發生,是因為1979年,中國經濟在文革後發生很大問題,進入一種經濟危機狀態,而社會主義計畫經濟,是造成當時問題的原因,當時社會主流思想,並不承認社會主義會有經濟危機,他們把當時危機狀態,命名為結構型經濟危機,當時國務院接受他們這樣的分析方法,從此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制度存在經濟危機,不再是討論的禁區。
朱表示,討論中國經濟有幾個重要方法,從80年代到現在,他的方法論並沒有改變,其中一個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已經沒有現成理論可以解釋中國經濟週期性」。
朱嘉明表示,中國廣義貨幣供給量M2,2倍於經濟成長率,按照貨幣學派理論,中國經濟一定會發生危機,但他們發現它還能運行,證明傳統經濟理論解釋中國經濟實際狀況,看起來還是不夠,需要進一步觀察。
「看中國經濟,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中國經濟的彈性。」朱嘉明說,一個經濟體所能承受危機與內在原生性問題能力有多大?中國顯而易見承受能力,遠遠超過原先預估,這和中國經濟體市場規模與地理空間有巨大關係,實際訪查中國就會發現,有些省份經濟一塌糊塗,但也有省份比較好。

其次,新的產業部門吸納舊經濟能力,緩解舊經濟矛盾,有多大可能性?新的產業部門的成形,是否帶動經濟的轉型,這都必須觀察。
經濟向右?朱:中國近20年經濟經常左右搖擺
朱表示,所謂左、右是很複雜的議題,很多經濟上的右,其實就是政治性的左,然而,在中國要把政治與經濟切割開來談很困難,畢竟很多政治問題,本質是經濟問題,很多經濟問題,本質是政治問題。 (相關報導: 冬季「思沙龍」下周六登場 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剖析全球重大議題 | 更多文章 )
朱嘉明說,過去2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經常左右搖擺的。舉例來說,在處理國有企業議題上,國企一度被認為是無效率的,接著說要支持發展國企,後來又發現民營企業才需要支持肯定,事實上,中國領導人能否勝任,很重要的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增長問題,有了經濟增長才能創造就業,而就業就是中國最大問題,中國1年必須創造1000多萬個工作機會,包括每年畢業的700萬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