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誰亂點成大南藝鴛鴦譜?

南藝大校園美景有江南園林風味。(中評社)

最近二十年台灣高等教育政策搖擺不定、變幻莫測。十幾年前,教育部給予核定新設的大學研究所員額常不足五名,甚至不給名額,幾年後突然又宣布每個研究所至少要有五個員額,最弱勢的藝術類大學首當其衝,許多小研究所雞飛狗跳地忙著整併。

一九九四至二○○五年間教育部政策是廣設大學,希望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全國大學數量因而暴增一倍,南藝大基本上也是「廣設大學」下的產物。孰料數年之後,教育政策大轉彎,也許真的是「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教育部以國際競爭力及少子化考生人數減少為理由,推動大學院校整併,鎖定的對象不限於辦學績效不彰、招生困難的公私立大學,也包括幾所聲譽卓著的研究型大學。

二〇一一年初立法院通過大學法第七條修正案,賦予教育部對大專院校整併規劃與主導權限,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並訂定「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給予教育部主導國立大學合併事宜,有了這個尚方寶劍,教育部更積極尋求併校的對象。

台灣的大學整併案其實早在一九九○年代末就陸續展開了,當時在教育部的鼓勵下,大學自行尋求對象。台灣師範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的婚約曾經談得轟轟烈烈,最後良緣破碎,並不令人意外,光是兩校合併後的校名叫什麼?彼此爭議不休,總不會是(李)師科大學吧!

教育部現階段計畫整併的學校,有兩校旗鼓相當者,有大校吃小校者,也有小校希望併入大校者,如台南護專渴望嫁入成大這個豪門。教育部從廣設大學到要求大學整併,如以鋸箭法視之,皆不難明瞭當時的教育環境,以及非得如此不可的理由。然而,前後政策扞格,讓許多大學無所適從,很難想像三十年間的教育部是同一個國家的教育部。

台灣談合併的學校不少,「成功」的例證大致就是嘉義大學(嘉義師院+嘉義農專)、東華大學併吞花蓮師範學院,仍在研議的學校則像參加婚友社一樣,這個配對不成,尋找下一個對象。清華與交大整併不成,轉與附近的竹教大尋求聯姻,台大與北教大的合併案從上世紀談到本世紀,可算是世紀之戀了。

在台灣三所藝術大學中,教育部選定南藝大為目標,大概是看上它遠在南部鄉下,人丁單薄、無權無勢,非與成大合併,不足以圖生存。教育部的顧慮果真如此,當初為補償競逐中正大學設校失利的台南縣,在官田鄉間創設國立台南藝術學院,便明顯是個美麗的錯誤了。南藝大果真走到被併校的命運,追根究柢,可以說成也教育部、敗也教育部。

南藝大有充滿江南風光的校園,以及創作力、展演力旺盛的老師、學生與校友,近年來自教育部的經費緊縮,教師員額不足,圖書設備短缺,嚴重影響教學品質。其實,高等藝術教育的困境,不只發生在南藝大,北藝大與台藝大也莫不如此,而三所藝術大學之所以經費困難,多半因為教育部對專業藝術高等教育觀念偏差所致,以為藝大可跟台大、清大、交大一樣,向企業、校友募款。 (相關報導: 教學資訊更透明 未來大學課程將列為公開資訊 更多文章

成大校園。
成大校園。

教育部把南藝大許配給富戶成大,吹皺了一池春水,讓原本平靜的南藝大校園風雲變色,分裂成主和派(贊成或不反對併校)、主戰派(反對併校),尤其過去一年南藝大校長出缺,遲遲選不出新校長,更難凝聚全校共識。成大則老神在在,欲擒故縱,他們併吞南藝大的意願端視教育部是否給予豐碩的嫁妝,南藝大是否願意下嫁?如果嫁妝不豐,還要靠搶親,併校的態度就不積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