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君觀點:從數據看台灣輿論對陸客觀光的幾個迷思

「中國客不來,寧靜來了」?

支持綠營的社群7月時製作「沒中國客的台灣」系列廣告,在綠營支持者間瘋傳。蔡英文總統創辦的「想想論壇」也發表了「數字台灣:沒有中國觀光客的空氣真好」一文。但另一方面政院高層卻在臉書表示「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只是隔天行政院發言人出面打臉說「不代表政院正式政策」。而支持民進黨的媒體對陸客觀光也持續發出下面這些新聞:

「5月中客根本沒『暴減』 日、韓、美客還變多了」

「六月中客減1成 外國旅客總計仍成長」

「沒中客不行?端午連假飯店訂位仍爆滿」

「中客團不來沒事兒 日韓領軍今年7月多1.5萬旅客」

「走了中客來了韓客 網友直呼:這樣很好啊」

但既然「很好」,為何民進黨政府不但祭出「300億救觀光」,還要組團登陸「赴中找客源」?

沒有陸客好不好,你看得懂嗎?

9月12日觀光業大遊行,媒體詢問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看法,柯表示中央政府所公布的觀光客總人數是增加,但陸客是減少,「到底事實真相是甚麼,還是要看數字回答」。所以筆者嘗試以政府官方的統計數字,去比對幾個關於陸客觀光常見的輿論意見,希望有助於釐清事實。

圖示
圖示

一、『台灣的陸客太多,比例太高」』

台灣有一種聲音,認為是大陸觀光客佔境外旅客比例太高,超過4成,遊客來源不夠多元化,才導致觀光產業目前的困境。但如果考量中國人口佔全世界五分之一,世界各國境外旅客有20%左右來自中國,也是很合理的。若再考量地理位置與風土人情文化,東北亞及東南亞等鄰近中國的國家,若有三成甚至四成境外旅客來自中國,也只是剛好而已。

會覺得陸客比例太高的人,可能就是把中國當作世界上200多個國家之一,而不是五分之一人口;可能還殘留過往對中國的印象,以為他們只有少數人能出國,來台灣的比例不正長的高。殊不知中國在經濟上的變化遠比我們一般人以為的大,台灣和中國GDP的比值,已經從2000年的29.7%,變成2008年的9.1%;以去年來說,中國就有超過1.2億出境人次。筆者整理幾個鄰近國家2015年陸客人數以及佔境外旅客比例的資料,台灣的總人數及比例,比起日韓泰越等國,並沒有特別突出。若是說台灣面積狹小,對比韓國近600萬人次,新加坡210多萬人次,國土面積與陸客數量比例,似乎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圖一
圖一

日韓泰越新等鄰近國家都一樣有很多大陸觀光客,而且都還在積極爭取更多陸客。今年1-7月日本陸客人數有380多萬,泰國超過576萬,還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直追去年全年度數字。

二、陸客來台觀光,獲利的只有『一條龍』?

所謂的一條龍是指陸資透過港資、外資投資台灣的旅遊市場,造成陸客跟當地旅行社報名之後,從搭乘的飛機,到餐飲、交通及購物站的行程安排,都由具港陸資金背景的業者壟斷,台灣業者幾乎只能接業務,卻賺不到錢,導致有人潮沒錢潮的現象。 (相關報導: 陳朝平觀點:觀光產業走進死胡同 其來有自天註定? 更多文章

的確從資本家的層次來看,台灣的陸客旅遊市場有「一條龍」現象,影響了台灣本地企業主做生意的機會。而衍生的亂象,也的確需要政府的力量下去整頓。但這並不是陸客觀光的全貌。從勞動階級的層次來看,這幾年因為境外遊客的大幅增加,光旅行社、旅宿業、及遊樂區等三個交通部觀光局直接主管的行業,從業人口就從2010年的10萬人(2011交通部觀光局觀光拔尖領航方案簡報)成長到2014年的18萬人(2015交通部觀光局觀光大國行動方案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