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失智症患者,必須要有一個觀念,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異常行為並不知道,也就是他們不會有「病識感」,所以照顧者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與耐力,才能照顧他們。
在我反覆跟王爺爺交代血壓藥要怎麼吃後,王爺爺依舊看著我說:「醫師呀,藥要怎麼吃啊?」
她是門診新來的診助,之前沒有遇過王爺爺,我猜她心裡一定在想:「怎麼又是同樣的問題?醫師解釋的時候,有沒有在聽?」陪同王爺爺來的孫子打斷爺爺的話,跟他說:「不用擔心,我們回去會把你的藥分好,你只要打開藥盒吃就好了。」
但王爺爺還是不放心,他堅持要我再解釋一次才肯走,於是我反反覆覆回答王爺爺的問題N次後,王爺爺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只要王爺爺來我的門診,同樣的戲碼,都要再上演一次。王爺爺是我的老病人,他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與失智症(Dementia)。他的孫子說:「爺爺除了很多事情都不記得外,最糟糕的是,他現在只要一出門,就會忘了要怎麼回家。」
所以,他們現在都很擔心爺爺自己一個人跑出去,隨時都要有人陪在他旁邊才行。
失智症與健忘如何區分?
一個人隨著年紀變大,偶爾的健忘是難免的,但是健忘要怎麼與病態性的失智作區別?一般而言,健忘雖然會忘記某件事情,但是在提醒後會「回想起來」,而失智症則會把以前親身體驗過的人、事、時、地、物「完全忘記」,即使給予提示,還是沒有辦法回想起來。
所以失智症的病人會忘記自己所熟悉的技能,有時甚至會想不出合適的語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反覆述說同樣的事情,或是問同樣的問題。
失智症除了會以記憶力的衰退來表現,也會伴隨抽象與思考能力的減退,例如計算與語言能力,連帶的,會引起認知障礙與行為的變化,如妄想(Delusion)、錯認(Misidentification)、幻覺(Hallucination)、行為問題(Behavior Disorder),或憂鬱症(Depression)的產生。
就「妄想」而言,失智症的病人常常會幻想有人要害他,要偷他的東西,甚至會擔心自己被遺棄。
而「錯認」則是忘記以往自己所熟悉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把夢境,或電視上的劇情與真實生活搞混在一起。
至於「幻覺」,則是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聽到奇怪的聲響,或聞到特別的味道,對於感官上的體認,也會與一般人不一樣。
失智症的病人會因為這些「抽象」與「認知」上的改變,而產生「行為的變化」,有時甚至會認不得自己的家人,把親人當作壞人來攻擊,外出後,也忘記要怎麼回家。這些都是失智症特有的行為,一般常見的健忘,並不會出現上面的情況。
失智症的發生原因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以疾病而言,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Parkinsonism)、腦神經退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中風、頭部外傷、肝腎功能出現問題,都有可能會引發失智症。
在營養素上,維生素B12或葉酸的缺乏,也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
另外,在生活型態上,如酗酒與抽菸,也被證實會引起失智症。而且抽菸對於男性的影響更為明顯。目前發現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無論是在認知或表達能力,整體的表現,都比沒有抽菸習慣的男性來得差。
但是,如果能夠戒菸超過十年,這種由抽菸所造成的失智,就不會表現得那麼明顯。
如何預防失智症?
在門診,我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特別是家中有長輩罹患失智症的家屬,每次來門診一定會問我這個問題。他們都很擔心自己老了以後,會不會與親人一樣,什麼事都記不得了。
除了剛剛提到有些導致失智症的疾病會遺傳,目前也發現某些特殊的基因會影響我們的智力與記憶力。例如APOE4這個基因序列,就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如果家族帶有APOE4這個基因,那麼,就有較高的風險會發生失智症。
另外,基因的表現也會受到年齡的影響。當年紀越大,身體越沒有辦法去調控,並且抑制「負面」基因的表現,這時負面基因所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就會更加明顯。
但是不解釋還好,家屬一聽到失智症「有可能」會遺傳,聽完後,往往就更緊張了。於是他們會再問我,那麼,這樣要怎麼辦?難道「命中注定」老了一定會失智嗎?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或可以做些什麼來提早預防?
瑞典從一九六八至二○○五年,收集十八歲年輕人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並且追蹤這些年輕人在四十幾年後的狀況,他們發現十八歲時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與往後是否會發生「早發性失智症」有關,所以如果能「盡早」養成運動的習慣,訓練心臟功能,並且持續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如閱讀書籍,都可以降低年老時產生失智症的風險。
之前的研究,也發現「學習新的語言」可以增加腦內神經元的連接突觸,而且學習新的語言與技能、增強體能,或參加社交活動,都被證實可以減少老年時發生失智症的機會。
雖然年長者的學習能力不像年輕人那麼強,但是目前發現,對於年長者,有動機、有條理、有組織,而且系統性的學習新的事物,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是很有幫助的。
張醫師暖心提醒
社交活動與腦力遊戲除了可以防止老年失智,也可以把憂鬱症擋在門外,所以,如果想要防止「命中注定的失智」,最有效的方法是運動、增加社交活動,再加上活到老,學到老,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罹患失智症的機會降到最低。
失智症患者覺得身邊的親人是「陌生人」
失智症一開始可能只有「記憶力衰退」,常常會忘東忘西,但是忘記的事項會越來越多,發生的頻率也越頻繁。
有些人則是抽象思考能力有所改變,如沒有辦法操作電器、提款機,或看不懂指標,甚至會影響邏輯能力,例如把不相干的物品擺在一起,或在床上放置臉盆、在浴室擺放鍋子等,會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事。
在情緒的表現上,有些人會暴躁易怒、疑東疑西、焦躁不安,甚至攻擊別人。
但是,有些人則會表現出「退縮的負面情緒」,比如沉默寡言、突然大哭,或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同時也會出現重複的行為與言語,忘了自己曾經做過,或說過的事。
所以失智症的患者會覺得身邊的親人是「陌生人」,不認得自己的家人,家人也會傷心難過他們的轉變。對病人與家人來說,站在眼前的親人,再也不是原本的他了!
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要全家一起來
失智症的病人需要隨時有人在他們身邊。如果沒有人在他們的身旁陪伴,他們的生活會一團亂,而且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也是維持失智者生活的最大動力。親人的陪伴,除了可以「降低」失智症的「嚴重程度」,也可以安撫失智者的情緒,減少發生憂鬱症的機會。
但是,一整天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的陪伴,往往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
所以照顧者必須有一個觀念,失智症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異常行為並不知道,也就是他們不會有「病識感」,所以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與耐力,才能照顧他們,因此照顧失智症的親人,需要全家人的支持。
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承擔起照顧的責任,需要全家一起動起來。大家一起分擔與合作,才有可能長期走下去。
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
與失智症的病人溝通時,可以先用簡單的語彙,而且是他所熟悉的方式,來讓他理解你的意思,並且同時觀察他的「肢體動作」來了解他的回應。
語氣盡量輕和,避免與他正面爭吵。不要批評他的「妄想」,或「指責」他所表達的意思是錯的。盡量使用他們所熟悉的事物,與他們溝通。
在生活起居上,如果失智的長輩忘記已經吃過餐點,還想要吃東西時,可以使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來安撫他。
或可以製作放大字體的「生活作息表」,由他自行勾選已經做過的事項,提醒他已經吃過飯,也刷完牙了,來幫助他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另外,可以在房間裡擺放家人的照片,提醒他照片裡的人物與他的關係。
鼓勵他做些簡單的運動,或需要使用腦力的活動,例如看報紙、閱讀雜誌與書籍、下棋、打麻將,或玩撲克牌。也可以鼓勵他自己處理簡單的事物,例如清洗衣物。
在與他們溝通時間的觀念時,可以使用大字體的時鐘。另外,也要讓他們佩戴有個人資料的卡片、項鍊,或手鍊,以避免他們突然自行外出走失了。
而在居住環境上,房間的燈光與照明要充足,並且把他常用的生活物品固定放在有顏色,或有圖案的籃子內,以方便他們記憶與尋找。
可以多多攝取具有保護腦血管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群與葉酸。維生素B群與葉酸可以降低代謝蛋白質時產生的中間產物──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有助於保護腦血管。
而維生素A、C、E則是可以降低體內的自由基,對於保護失智症患者的腦血管也是有幫助的。另外,富含蔬果、堅果、橄欖油與魚類的「地中海飲食」,對於保護失智者的腦血管也有幫助。
之前有一項研究,當研究員使用一些方法,暫時干擾年輕受試者的「視覺」與「聽覺」。研究員發現當受試者的視覺與聽覺受到干擾時,即使是年輕人,記憶力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年紀越大,記憶力變差,有可能與視覺與聽覺的敏感度降低有關。
因此,當長輩們「看不清楚」或「聽不清楚」時,一般人常常會以為這只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而忽略掉「耳不聰,目不明」也會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所以配戴適當度數的眼鏡與助聽器,對於防止失智症的惡化,也是有幫助的。
張醫師暖心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