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手抓飯和烤黃桃,遊歷絲路古都撒爾馬罕

在所有中亞國家,手抓飯都是最重要的餐桌主食,這道料理也被烏茲別克人看作是自己的「國菜」。(李承祐製圖)

手抓飯就像中亞人的重要傳統,要慷慨給予、感恩獲得,和眾人一起分食。

編者按:這是「絲路料理」系列的第四篇文章。自「世界吃吃」專欄展開以來,走走作者穆斯塔法已經帶著我們吃過北京、西安和陽關外的絲路料理。這回他帶著我們遠離中原、深入亞洲大陸,來到烏茲別克的貿易古都撒爾馬罕,品嚐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中亞傳統美食。

前篇回顧:

若從中亞名城喀什噶爾向西直接越過帕米爾高原,再沿著澤拉夫尚河(Zeravshan river)逐流而下,就會抵達在世界歷史上極為重要、以其物質文化而聞名遐邇的絢麗之都──撒馬爾罕(Samarqand)。

提起中亞地區的河流,很多人都只在高中地理課上聽過阿姆河與錫爾河。澤拉夫尚河雖然不像前兩條大河那樣著名,但是它流經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且它的流域河畔座落著世界史上意義非凡的三座古城:潘傑肯特(Panjkent,五城)、撒馬爾罕和布哈拉(Buxoro)。

無論從考古、歷史或物質文化的角度,這三座城市都像是金山,值得好好地鑽研。

這條河的名字也特別好聽,有一種落日餘暉下閃著金色的粼粼波光的美麗意象。「澤拉夫尚河」的名字源於波斯語,如果意譯的話,就是「播灑金子的河」,說的是這條河中的泥沙裡含有金沙。

在波斯世界的歷史上,這條河也被認為是波斯之地和圖蘭(突厥)之地的分界線。 撒馬爾罕就座落在這條河的南岸,是歷史上商業貿易群體粟特人(Sogdian)的城邦國家。

撒馬爾罕的金桃

提及撒馬爾罕,就讓人聯想到異域奇珍、錦衣玉食。對於唐代文化交流、物質文化──特別是舶來奢侈品──感興趣的讀者,應該都熟悉《撒馬爾罕的金桃》(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這本名著。「金桃」的意象,就代表著浪漫的異域商品。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康國獻黃桃,大如鵝卵,其色黃金,亦呼為金桃⋯⋯」

這本書的作者,美國漢學家薛愛華(Edward Hetzel Schafer)把史書裡的記載,凝煉成了這一美妙比喻。

「撒馬爾罕的金桃」也不光是一個浪漫的隱喻。我心慕撒馬爾罕的美名而來,這裡盛產黃桃和各種美味無比的瓜果;這一帶還有一道甜點,是用烤箱把黃桃烤熟,然後淋上玫瑰糖漿,實在特別符合「撒馬爾罕的金桃」這個浪漫的意象。

在隋唐時的漢文史籍中,撒馬爾罕曾被稱作「康國」,來自這裡的人及其後代就成了「昭武九姓」中的康姓。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原地區的粟特人融入了中國北方人。如果今天你的身邊還有姓康的人,而且祖籍在陝甘一帶的話,那麼他的祖先很可能與粟特人有些關係呢。

西元8世紀中後期,撒馬爾罕所在的中亞(河中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當地的粟特人也融入波斯人、塔吉克人和中亞化的阿拉伯人,成為了現代中亞各民族祖先的一部分。 (相關報導: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更多文章

但是不管粟特人群體是否繼續繁榮,活躍在中亞的各個城邦或王朝,仍舊扮演著串通歐亞商業網、販售奢侈消費品的重要角色,這正是中亞富庶、絢麗奪目的基礎。18、19 世紀,絲綢之路貿易網漸漸沉寂後,中亞的這些歷史名城也都紛紛失去了煥發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