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名為「科技部」,怎會重基礎?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出席「SEMICON Taiwan 2018 國際半導體展」開幕典禮 。(資料照:陳品佑攝)

不久前【點教育】的〈臺灣的基礎科學研究,怎麼了?〉一文披露了臺灣近年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發展明顯落後的情形,引起大眾矚目。這與「科技部」的設置密切相關。

查《行政院組織法》於2010年2月3日修正公布,增設「科技部」;該部後來於2014年3月3日掛牌成立,取代原先的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及「科技顧問組」。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國科會)是1967年8月成立的,其前身是1959年2月1日成立的「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長科會)。

中華民國的科技部英文名為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ST),與中國大陸相同;但看中文,則中國大陸用的是「科學技術部」,並不簡稱「科技部」。又查新加坡於1991年將科學技術局更名「科技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他們也將「科學技術」簡稱「科技」;但要注意在該國,科技研究局不過是貿易和工業部下屬的一自治機構。

「科技」定位以名害實

也許有人以為「科技」一詞涵蓋了科學與技術,但那是中國大陸的認知;就臺灣的官方用語及一般認識言,science(「科學」)指的是「學術」,technology(「科技」)指的是「技術」或「技學」。兩者或有相重疊處,但意義與著重不同。例如教育部近年設置或核准許多「科技大學」,它們清一色都屬「綜合技術大學」(Polytech University或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其中並沒有培育基礎科學人才或研究基礎科學的理學院或相關學系。

復查1979年12月,行政院新設「科技顧問組」,主要負責推動應用科學與技術,而與負責推動基礎學術研究的「國科會」兩者互補相成。當時擔任國家安全會議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吳大猷提倡「基礎研究」,而負責科技顧問組的李國鼎政務委員則重視「科技發展」(李嘗言:「科技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依靠企業界科技發展以提升整體技術水準。」)然後來兩人共同支持了在行政院成立「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其實科學與技術兩者不可偏廢,重科學而輕技術固為不切實際,重技術而輕科學則是捨本逐末。

2010年的《行政院組織法》在「精簡組織」的「名義」下,不顧反對聲音,設置了獨立的「科技部」;更將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科技」,而不全稱為「科學技術」。此舉明顯犯了嚴重的錯誤,貽害無窮!何以故?首先,從其名稱就不難看出,它會偏重技術而輕視學術。其次,單獨成立的「科技部」必然會流於應用技術本位,而有與高等教育、文化、學術研究脫節之虞。 (相關報導: 點教育》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應由專人負責 更多文章

統計顯示,自2009年迄2018年這十年期間,臺灣投入基礎研究的經費佔全部研發經費的比率,從11% 一路降到了7.3% ──遠低於2017年南韓的14.5% 及日本的13.1%。這與「科技部」把重心放在應用技術上密切相關。《論語》裡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說得對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