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中國步上去槓桿道路,人民幣貶值趨勢難改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行供給側改革的第一年,正式確立了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在企業債務持續攀高、違約事件頻傳的情況下,當局對去槓桿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今年來一行三會頻頻採取行動,針對商業理財產品、資產管理計劃、萬能保險等收緊監管制度,降低其槓桿倍數及增加投資品種限制,PBoC則是拉長公開市場與MLF操作期間以抑制期間錯配型槓桿、打擊債市投機操作。而隨著股、債市受強力監控,巨量信貸轉而流向房市,泡沫崩盤風險持續升高,推測官方後續必將推出更多降低房市槓桿的政策。綜合來看,去槓桿政策意味著寬鬆貨幣政策空間漸窄,降準、降息可能性相當低,利率下行幅度有限,在當前通膨仍偏低的情況下,人民幣貶值可能成為避免境內資產泡沫繼續吹大又可維穩經濟的唯一解,藉此為中國當局推動去槓桿爭取更多緩衝時間,估年內CNY或續朝6.75邁進。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明確,主要著力在三去一降一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5/11/10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度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後12/18-2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抓好五大任務,亦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為十三五計劃開局之年的政策方向正式定調。

今年來中國官方逐步推行相關政策,包括設定鋼鐵及煤炭行業去產能年度目標在4500萬噸及2.5億噸、在未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放寬房貸限制、簡政放權、推行營改增等。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去產能居五大任務之首,但在整體經濟增速緩慢、企業債務激增的背景下,各方對信用債大量違約可能引爆新一波金融危機的擔憂持續上升,去槓桿行動引發各方高度關注。3/3-16兩會期間PBoC行長周小川指出若國內外沒有經濟金融大的風波,沒必要採用過度刺激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甫上任的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首要任務是監管,只有監管才能保證改革措施順利實行,且5/9官媒人民日報刊登權威人談經濟的文章中提到槓桿的次數高達18次,此些似乎使得去槓桿的號角更為響亮。

監管層相繼推出去槓桿政策,打擊投機預期、中國股市熱潮降溫

自2015年中中國股市暴跌後,中國當局即有收緊調控的跡象,今年兩會後一行三會更為頻繁地出招降槓桿(表1),部份政策引起投資者熱議且對金融市場帶來較劇烈衝擊。首先,箭頭指向2012年來迅速擴張的資產管理市場,5/18 (相關報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人民幣入籃有利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更多文章

2016-10-06-富邦01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落實資產管理業務「八條底線」禁止行為細則》進行修訂並徵求意見,7/15證監會更進一步將此細則升級為規範性文件,即《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其適用範圍由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進一步擴大至從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的子公司,主要重點為大幅降低槓桿倍數,將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1槓桿倍數210倍的限制進一步細分為3類,股票類、混合類結構化資管計劃的槓桿倍數不得超過1倍,固定收益類結構化資管計劃槓桿倍數不得超過3倍,其他類結構化資管計劃槓桿倍數則不得超過2倍。此外,新規強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要求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不得直接或間接對優先級份額認購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同時限制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的總資產佔淨資產比例不得超過140%,非結構化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總資產佔淨資產比例不得超過200%,此即為投資槓桿要求、為資產管理計劃的融資規模設上限,存在去槓桿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