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葡萄酒誰來喝?貿易戰損失5200萬中國消費者,業者努力進攻台灣等亞洲市場

自疫情爆發以來,中澳外交問題和高關稅,為澳洲葡萄酒產業帶來重創。而損失了中國大陸5200萬葡萄酒消費者的澳大利亞該怎麼辦?真的有人能取代失去的中國市場嗎?(圖片來源:德國之聲)

自疫情爆發以來,中澳外交問題和高關稅,為澳洲葡萄酒產業帶來重創。而損失了中國大陸5200萬葡萄酒消費者的澳大利亞該怎麼辦?真的有人能取代失去的中國市場嗎?

在澳大利亞政界人士對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領土侵略和侵犯人權行為對中國提出批評後,北京當局通過打擊澳大利亞人的錢包作為報復。在過去兩年中,中國這個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其大麥、煤炭、牛肉、木材、糖、棉花、海鮮和葡萄酒等產品徵收高額的關稅。

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NA)報導,對澳大利亞來說,幸運的是大多數受影響的商品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客戶。例如沙特阿拉伯填補了大麥的空缺,而拉丁美洲、歐洲、東南亞和印度的需求成長,彌補了對中國煤炭出口中斷的影響。但澳大利亞的葡萄酒生產商就沒有這麼幸運。

自2021年3月以來,中國對澳大利亞進口的瓶裝葡萄酒,徵收116%至 218%的關稅,高關稅讓許多中國消費者和貿易商卻步,直接放棄引進澳大利亞紅酒。

根據澳大利亞葡萄酒協會的數據,在2022年3月的前一年,澳大利亞葡萄酒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金額下降了97%,僅有2400萬澳元。這與施加關稅前的出口數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中國購買了大約40%的澳大利亞出口的葡萄酒,每年消費價值接近10億澳元,使中國成為澳大利亞葡萄酒最大的市場。

根據估計,中國過去大約有5200萬人會購買澳大利亞的葡萄酒。而英國和美國則排在第二、三位,英、美兩國每年進口的澳大利亞葡萄酒金額,大約是中國課徵關稅前的一半。

中國對澳大利亞採取的報復性作法,也衝擊到葡萄種植者。從2021年開始,澳大利亞許多葡萄園傳出大豐收,去年生產了創紀錄的210萬噸釀酒用葡萄。但現在需求減少,結果許多獨立種植者無法將收成出售給釀酒廠,導致至少數千噸優質葡萄被迫放到腐爛。

 

大品牌與貿易商轉換策略

報導說,在當前政策影響下,不少品牌與貿易商決定轉換策略扭轉態勢,像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葡萄酒品牌奔富(Penfolds)在今年5月宣布,將推出旗下首款在中國大陸生產的葡萄酒。「對我們來說,中國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奔富母公司富邑葡萄酒集團(Treasury Wine Estate)的首席執行官福特(Tim Ford)說。

福特指出,在中國大陸培養了強大的追隨者後,奔富在中國本土生產是「自然而然的下一步」。

在上海從事酒類貿易的經銷商阿磊(化名)向德國之聲記者指出,現在除了價格較高的奔富(Penfolds)等大品牌的紅酒外,已沒有再出售澳大利亞生產的紅酒。阿磊表示,目前「基本上都轉做其他國家(業務)了,很大一部份原因確實是因為關稅」。 「(除了奔富以外)其他的澳洲紅酒,基本上也沒有客人在問」,阿磊說。

隨著澳洲紅酒的進口價格高漲,阿磊也不再發展澳洲紅酒的生意,就算是奔富的紅酒,「買的人主要還是之前的老客戶」,阿磊說。而且他態度上也變得消極起來,「若有人問起奔富,我才會去幫他看現在上游的價格」,他說。 (相關報導: 習近平親自拍板艦名「福建」,就是衝著台灣來?澳洲智庫:中國想藉航母制霸「後美國時代」的亞洲 更多文章

像奔富的知名產品「407紅酒」,阿磊指出,自從有了高額關稅以後,他手上一瓶的價格從人民幣720元,上漲到了人民幣920元,相當於漲了27.78%。「以前當然更低了」,阿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