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存股越賠?從中鋼、中華電、神腦、聯強股價,戳破散戶最大迷思

存股和儲蓄本質上就不同,股權投資有與生俱來的風險,公司經營風浪不斷,怎能和至少有300萬存款保險的儲蓄相比?(圖/unsplash)https://unsplash.com/photos/dD46Zl-mfWQ

你應該知道的是:又到了公司陸續宣布股利政策的熱門季節,指數投資人Jet Lee提醒,與其關注現金今年配幾元,一般散戶更應注意基於配息買進的「存股」,本身至少面對三大風險,很容易對資產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文長慎入,先下結論:「存股風險高,投資須謹慎」。

這一陣子以來, 「存股」風潮又開始夯起來(咦?還是我沒有注意,已經夯很久了?),所以我想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存股這件事的看法。我個人對股權投資是不支持「存」這個說法,這種要承擔較高風險、換取較高報酬的套利方式,其實不能跟儲蓄相提並論。雖然儲蓄在某方面來說也算是一種「投資」,但儲蓄承擔資本減損風險的程度,還是應該跟其他投資方式做個區隔。

到底「存股」好不好,先不跟大家說,我先分享一個例子。

集中特定標的 投資風險特別高

在2018年2月左右,花蓮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導致統帥飯店毀損傾倒。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統帥飯店,而是有個投資客花了4千萬買了28間套房,結果在這場地震中集體損毀、以至於血本無歸的故事。

花蓮地震,統帥大飯店1、2樓坍毀。(陳明仁攝)
花蓮地震,統帥大飯店1、2樓坍毀。(陳明仁攝)

跟各位提這件事,並不是要在傷口上撒鹽,而要提醒大家:當你重壓資金在性質單一標的上,你是承擔多大的風險!如果遇上這種無法預測、突如其來的災害,很容易就讓財富受到很大減損。

「存股」看似長期投資,但跟同地點一口氣買28間套房,兩者道理很近似:你根據某些因素或條件來分析,判定這股票「可以穩定配息」,最後決定把大比例資金單筆、或分批買入這檔股票。某個層面來說,你已經下定決心要跟這家公司共存亡了!但這會令你面臨存股第一風險:「非系統性風險」。

存股者面對3大風險

什麼叫非系統性風險?簡單來說,就是別人持有的公司都還穩定的成長、獲利,但你手上的股票卻面臨無法挽回的重大危機。

當這家占你投資組合很大比例的公司發生不可逆的危機,你的資產就會大幅嚴重縮水,這可能是你耗費更多的時間跟金錢,才有辦法換回來的損失。

那你也許會說:「我們可以分散、存幾家公司的股票啊!」這時候就要跟各位談存股的第二個風險:「系統性風險」。

所謂系統性風險就是,當市場大幅崩跌,你手中持股其實或多或少都會受影響,資產大幅減損;雖然你分散部位、持有不同個股,但其實也只是在相對較大範圍內分散,你仍會因此受到損失。這種系統性風險,不管是哪種投資方式,都無法完全避免,除非你完全退出市場。但我相信,選擇「存股」這條路的投資朋友,退出市場並不在你的選項之中。

第三,存股還有其他風險,即是不成長的風險。

對存股投資人來說,公司營運獲利原地不動甚至大幅衰退,都可能讓你績效落後大盤,是種隱性的「不成長風險」

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通膨」這個名詞,也就是購買力下降的問題。如果長年下來,你存的股票總報酬率因為投入成本過高、無法打敗通膨,那麼你也無法達成預期的財務目標。 (相關報導: 為什麼富人多半不靠技術分析致富,散戶卻因「相信線型走勢」,越投資越窮? 更多文章

何種情況會讓你的投資成本過高?股價波動過大,投入價位過高,導致潛在報酬率大幅衰退,當這樣情況發生,就算有高殖利率、高配息,資本利得也很微薄,而且投資人很容易被高配息或高殖利率蒙蔽了投資基本的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