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出爐,今年由「國際廢除核武運動」 (ICAN)組織獲得殊榮。和平獎是諾貝爾獎中最常引發「頒錯人」爭議的獎項,例如印度聖雄甘地從未獲獎;越戰末期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和越共領導人黎德壽以形同廢紙的《巴黎和平協定》獲獎;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獲獎顯然為時過早。近期引起最多討論和批評的則是1991年和平獎得主,現任緬甸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
因此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評論員建議,諾貝爾研究所應修改頒獎制度,避免下一個翁山蘇姬出現。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是,規定只有已逝世者可獲頒和平獎。自1974年以來,只有在世者有資格獲獎;10月得獎、卻在12月頒獎典禮前去世者,則是死後獲頒殊榮的極少數例外。

2016年翁山蘇姬成為緬甸的實質領導人,一年多來的作為卻與國際社會的期望相差甚遠,對於緬甸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Rohingya)遭受的苦難袖手旁觀,面對國際批評聲浪仍我行我素。羅興亞人多居住於緬甸西部若開邦(Rakhine State),人口約110萬。由於宗教、種族差異,以及英國殖民時期的歷史恩怨,緬甸政府不承認其法律地位,羅興亞人無法工作或接受教育,經常淪為緬甸人的迫害對象,過去5年多次傳出緬甸軍方暴力掃蕩羅興亞村莊、恣意燒殺擄掠的消息,至少40萬人逃至孟加拉。
2016年10月聯合國(UN)指責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種族清洗」,但翁山蘇姬始終不曾檢討緬甸軍方的暴行,緬甸政府更拒絕發簽證給聯合國調查人員。一小部分羅興亞人忍無可忍,組成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進行武裝反抗,翁山蘇姬便稱他們為「恐怖分子」,緬甸軍方更加理直氣壯鎮壓羅興亞人。

翁山蘇姬因為「以非暴力抗爭追求民主與人權」(non-violent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現今卻踐踏少數民族的人權,對羅興亞人的哭號不聞不問,也讓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再次面臨「收回和平獎」的要求。日前已有近43萬人連署,要求收回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和其他榮譽獎項,例如加拿大榮譽公民、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lin)和英國牛津的自由獎章(Freedom of the City)等。

要求收回這些獎項,不僅代表翁山蘇姬不配這些榮譽,更是避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光環影響外界做出客觀評價,讓羅興亞危機持續惡化。目前牛津市議會已撤回自由獎章,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也撤下翁山蘇姬的畫像。但是對於收回和平獎的連署,挪威諾貝爾研究所(Norwegian Nobel Institute)表示,他們沒有權力、也沒有相關程序收回和平獎。 (相關報導: 「眼睜睜看著妻兒溺死」羅興亞難民船沉19死,聯合國秘書長要求緬甸停止暴行 | 更多文章 )
The governing body of St Hugh's college decided to remove the painting from its main entrance #Rohingya #aungsuukyi https://t.co/8MxijDaOgP
— Firstpost (@firstpost) 30 September 2017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評論指出,死後才頒發和平獎,意味著委員會可以仔細審視候選人的一生作為,避免再度產生爭議。1973年,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與越南共產黨中央組織部部長黎德壽因《巴黎和平協定》(Paris Peace Accords)而獲獎,但這紙協定並沒有為越南帶來和平。1993年,時任南非總統戴克拉克(F.W. de Klerk)與曼德拉(Nelson Mandela)為結束「種族隔離」(Apartheid)付出諸多努力,共同獲頒和平獎,但就在頒獎典禮前,戴克拉克下令鎮壓當地民族武裝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前領導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是1994年和平獎得主之一,但他曾經策劃多起恐怖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