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防部每日發布的擾台共機資訊中,今年10月26日和11月19日,出現共軍攻擊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的組合,目前次數雖少,但卻是我官方主動公布共機動態以來,極具戰術價值的樣態;而這也讓我外離島面臨威脅的程度再次提升。
翻查國防部官網「即時軍事動態」專區,10月26日計有7架次共機在我西南防空識別區出沒,其中2架是共軍主力攻擊直升機「武直10」,其餘則為可供運兵的「米17」,航跡則落在海峽中線西南端;11月19日共機則有3架次,除1架運-8反潛機,武直10和米17再度現蹤,航跡與前次如出一轍。這顯示攻擊直升機搭配運輸直升機的用兵模式,已成共機各類型擾台中,具有特定意義的一種。

直升機夜間低空穿防 投射兵火力能避開雷達監控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除以擴充陸航、特戰旅(空中突擊旅)規模作為建軍要項,日益強大的攻擊直升機,更對我地面人裝造成直接威脅;運輸直升機則能以繩降、機降方式,快速將特戰兵力投射至目標區,第一時間癱瘓我指管中樞。若前者協同後者出擊,為其提供空中掩護,將能有效壓制我反擊火力。
近年外媒多次點名我外離島可能在共軍突襲下奪占,除傳統兩棲登陸,這種由直升機主導的作戰模式,可能性亦逐年升高。因在夜色掩護,同時超低空近海飛行下,雷達偵測可能存在盲點,恐產生我方難以顧及的死角;一般認為,共軍直升機2次現蹤,就帶有測試我方雷達反應的意涵。

專打旋翼、慢速機 金、馬、澎皆部署刺針飛彈
對於金門、馬祖、澎湖、東引等國軍擔負防禦主力的外離島,反制低空逼近航空器最好的選擇,是透過DMS雙聯裝刺針飛彈加以攔截摧毀。根據公開資訊,包括陸軍金防部、馬防部、澎防部、東引指揮部等單位的防空營、連均有裝備,有效射程約4000公尺,機動性、追瞄反應佳;除旋翼機,飛行速度較慢的運輸機也有機會用刺針「打掉」。
由於雙聯裝刺針須配合腳架使用,軍方刻正執行單兵攜行(肩射)刺針採購作業,後續只要能順利接裝,無論接戰效率,還是部署便利性,勢必都將再有提升。
除刺針飛彈,外離島還裝備有20機砲,在不同模式下,每分鐘射數從百餘發至千餘發不等,有效射程為2000公尺。相較飛彈的「珍貴」,必須精準攔截,機砲彈則以瞬間形成彈幕的方式,以量取勝,將航空器擊落,對於應處低空近逼的敵機,等同是形成高低配的防空火網。

東、南沙駐軍性質不同 敵軍「從天而降」恐難反制
至於東、南沙,駐軍主體由海巡署組成,即便有海軍陸戰隊以特定名義登島協防,但原則上不會有刺針飛彈等相對精密的武器;至於陸戰隊是否攜入自家雙聯裝刺針,目前未有可知。考量部署在東、南沙的多為傳統火砲或直射武器,要想反制敵軍「從天而降」,難度又高上許多。 (相關報導: 揭仲專欄:國軍強化對共軍源頭打擊,真的沒用嗎? | 更多文章 )
中共持續進行奪我外離島想定,除因金門、馬祖共軍有距離優勢,攻占亦為政治宣示,澎湖則在政治宣示外,又能進一步對台施予軍事壓力;至於東、南沙島,不僅距離台灣異常遙遠(東沙逾400公里、南沙逾1600公里),地勢易攻難守,共軍不僅擁有絕對優勢,意義更擴及南海局勢,且現實面已從過去「不具執行能力」,變成「何時發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