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子在立定「未來」要繼續前往國外深造的志向同時,接踵而來的是出國前繁瑣的「準備動作」,如果身邊沒有剛好在這個國家待過的朋友從旁協助,說實在的,真如同瞎子摸象,不知道該從何準備起。許多我們在台灣對於國外的「刻板」印象一到當地才發現完全不是如此,如果只是不習慣一些生活習慣上的小事還算幸運,但如果是剛好不習慣整個大環境的氛圍,到時要再轉學去另外的國家著實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本文以到音樂學院唸書的例子分享經驗,提醒學子們幾件出國念書前需要仔細思考的事情。
問題一:前往這個國家念書真的適合我嗎?
建議準備步驟:1.詢問前輩當地生活消費以及文化形態2. 在網路蒐集所有有關的當地資訊3.準備參加暑期音樂營,出國念書前來趟實地行前探查之旅是必要的1.詢問前輩當地生活消費以及文化形態2.在網路蒐集所有有關的當地資訊
網路是目前與世界接軌最好的連接媒介,除了蒐集當地相關的人文歷史地理資訊之外,所有真正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最佳管道是在網路搜尋當地的台灣同學會網站或是臉書社群,在社群裡有現成的前輩可以詢問問題,甚至可以遇到志同道合正計畫與自己同時前往國外就讀的夥伴。▲生活方面:當地生活物價,平均生活月消費額;當地租房型態價格,是否有學生宿舍;學生簽證的發放方式,有些歐洲國家對外國人的學生簽證申請並不是這麼的友善;當地治安狀況,有無當地台灣同學會、教會或是佛光山等機構以便在初期留學,人生地不熟時照應之用。▲學業方面:研究該國家的學校學制、學生平均程度以及畢業門檻為何,擬定符合自己期望的學校名單;該校的語文入學門檻,是否需要在入學考之前繳交;學費,學校本身或是台灣有無基金會可以申請獎學金補助;該學校或是該文憑在台灣是否有被認證。▲教授方面:前往國外音樂學院最重要的是有教授願意教你,收你當學生,由國外的入學考每年皆有世界各地的好手前來參加甄選,所以每位教授的名額是非常稀少且珍貴的(另一面的意思代表如果想換主修老師也會有一定的困難度),建議在前往就讀前事先與老師接洽多了解其授課方式。
不同的國家孕育出不同的文化音樂氛圍,各花入各眼,每個地方皆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我們就算聽再多親朋好友、師長們的親身故事還是不能代表我們未來在當地會發生的故事:例如小紅帽的朋友在國外留學時,在外租房練琴時一直受到鄰居的抗議而不停搬家;入學考試前事先找教授認識上課時被教授性騷擾;被教授強迫購買不物超所值的昂貴樂器,雖然常聽到但是以上經歷我並沒有親身體驗過,我體驗到印象深刻的經驗是:有一次出國參加音樂營因為只有一個人單獨前往,在火車站前包包和護照都被趴走,身無分文,只好待在當地遊客中心等老師來救援;在家裡待著信用卡就被網路駭客刷爆了,還跑去當地警察局報案跟銀行討錢;晚上走在回家的路上被怪人跟蹤的故事。
3.準備參加暑期音樂營,出國念書前來趟實地行前探查之旅是必要的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到底自己適不適合出國念書,自己喜不喜歡該國的文化氛圍,抑或是當地飲食、天氣,主修教授教學方式適不適合自己,我們只要實地參訪一次,參加當地的音樂營親身體會一次我們就可以驗證自己心裡的揣測論述。 (相關報導: 24歲的他,白天是超帥中學老師,晚上的工作令所有人大吃一驚! | 更多文章 )
問題二:決定要前往參加考試該如何備考經過之前的多方探查之後決定要前往參加入學考該如何著手準備呢?建議準備步驟:4學習當地語言,確定入學考需要的語言門檻標準5. 確定學校學制決定報考文憑種類,擬定希望報考學校名單確定考試日期,與主修老師商討適合的應考曲目6.與當地教授接洽,約定考試前事先上課日期。4學習當地語言,確定入學考要求語言門檻標準
語言一直是讓許多人卻步不敢前往國外留學的主要因素之一,幸好在台灣有非常多的外語學習資源以及語言認證機構。歐洲的語言認證及述方式簡單的來說總共分為六級,這個等級是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所以歐洲的語言可以以這個分級方式來分:A1 :《入門 》A2 :《基礎》 B1 : 《進階》B2 : 《高階》C1 : 《流利》C2 :《精通》。建議在出國就讀前先在台灣參加坊間補習班視需要可另請家教一對一輔助,學習至B1的程度在當地留學剛開始生活比較不會因為語言障礙而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