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陳時中2.0─從治病毒到治人?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出席勞工後援會成立大會。(柯承惠攝)

在2022年九合一選舉中,不管類别,每個選民都只有一票,票票等值。每一票卻有雙重意涵,一體兩面,一方面,顯示候選人的品質;另一方面,展現選民的素質。距11月26日投票還有50天左右,一些縣市長候選人的能力不足和誠信缺缺,有目共睹,票投他/她們,就是支持昏庸;選民不投票,除了正當理由,更是愚昧,把自己的權力讓渡給他人。

不管是想像或真實,前衛生福利部長、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便是如此一個候選人。他投入台北市長選舉,不光是個人資格和經歷的全面檢驗,更考驗選民的政治智慧。勝選,時勢造人,陳時中在防疫方面的各種缺失大致會被淡化,但不至於一筆鈎銷(冤有頭);敗選,時不我予,他不過是為「謀財害命」(前台北副市長、候選人黄珊珊的指控)付出代價。進退之間,選民一票的價值不可謂不大,疏忽不得。

相對來説,陳時中的浮沉也映照出其他兩個主要候選人的分量,一是國民黨蔣萬安承繼的黨國餘續(説不定是餘孽),二是無黨籍黄珊珊的投機傾向(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欽定傳人)。三分天下,終究會是三害相權取其輕的删除程式。無論是否正當,蔣萬安背負太重的封建思維(以蔣經國後人自詡有够矯情),陳時中則是民進黨一黨獨大的霸道樣本(非蔡英文意志莫許),剩下的是另類的黄珊珊,儘管未必理想,不免聊勝於無。

從1994年起,台北市長選舉出現三組候選人的局面共有五次(1994,1998,2006,2018和2022),許多人(至少前總統陳水扁篤信不移)都認為,選舉輸贏,大致取決於所謂的棄保效應(藍綠犠牲自己以阻止對方當選)。這真是無稽之談,一種化約式的説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棄保效應頂多是事後的合理化解説。

第一,棄保高估政黨在最後競選期間的動員能力和方法,特别是投票日前10天内不得公布民意調查結果;第二,棄保低估選民的自主判斷和獨立選擇,更何況他們難以弄清候選人的最後民調分配;第三,棄保暗示某種交易,如何操作,不無困難;四,没有一項實證研究可以明確佐證,一個候選人的支持者在投票當天改投另外一個候選人,成全第三者,以擊敗敵對的一方。

從候選人到政黨,人多口雜,良莠不齊,談棄保,難免忽略了選舉的本質和投票的複雜因素(包括各種變相的賄選),候選人的機會是零和賽局(甲之得必是乙之失)。九合一選舉共有1萬9825人登記,争奪1萬1023個席位,當選率為55.6%,競争並不算激烈,再差的候選人也有二分之一的機會,反正票多的人贏,無關選賢與能。

我們很難説候選人個個都是精品,其實山寨不少,大多是濫竽充數或乏善可陳,特别是小地方的選舉。選區越小,派系或地頭蛇的運作就越大,誰能够有效掌控樁脚機器(農會、水利會或宫廟董事會等),誰便可以獨領風騒,指點地方江山。 (相關報導: 風評:防疫指揮中心成「第二競總」,坑殺陳時中? 更多文章

台中顏清標長期控制大甲鎭瀾宫的運作,不會是神明託夢,而在人為建構一個盤根錯節的基層網路,劃地為王,為自己和下一代打造政經版圖。其它地區的宫廟負責人也是一方霸主,不看僧面,看佛面,各路候選人非得到此拿香參拜或扶轎(哪個政客不曾本尊親臨),不然人神共憤,天理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