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應該具有的「綠色思維」究竟是什麼?讓全球高手都紛紛響應的全局思考術

綠色商業的本質,就是「師法自然」,學習用大自然的邏輯去從事人類的商業活動,這其中的關鍵詞是「學習」。(示意圖非本人/ejaugsburg@pixabay)

「我有看到你在綠學院寫的文章,請問你們綠學院的綠是哪種綠?」

這些年,我們的綠色帶路人們被形形色色的人問到這個問題,尤其是在擁核反核雙方人馬打架最激烈的時候,似乎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決定我們被拉到哪個站隊裡。

兩年前在決定是否要開始寫這個專欄時,我們問自己下面這三個問題:

1. 十年後,地球氣候變遷與其他環境問題會更嚴重,還是會緩和?2. 十年後,國家的產業發展戰略用現在的邏輯繼續下去會更好,還是會行不通?3. 十年後,企業用現在的邏輯繼續下去可以活,還是終需轉型?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顯,所以我們不需要運用非常複雜的SWOT分析就得出結論:我們要想方法讓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所以綠色產業將是下一個二十年臺灣最關鍵的產業轉型重點。

當這個世界為了人工智慧、5G、物聯網、AR、VR、基因編輯而鬧哄哄,我們內心非常淡定。今天所有風口上的產業,說到底,必須為人類的永續發展服務,本身才能永續。也就是說,所有的企業終將成為綠色企業,不然就會退場。對許多科技人來說,追求新科技、黑科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但我們必須老實說,科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科技應該服務我們,幫助我們解決環境、社會與經濟整體帶給我們的挑戰,而不是為了追求一支有人臉識別的蘋果手機

以戰略角度思考永續發展,以及下一代的人才發展策略

在聯合國的架構與影響下,每個國家都在談永續發展。所謂的永續發展指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而人必須要有健康的環境才能存活,有健全的社會才能愉快。根據各種國際智庫的預估,不久後大氣增溫幅度就要超過二度C了!氣候變遷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且已經「明顯而立即」。

為了要永續發展,人們必須一起合作減碳,但是,減碳是要花錢的!產生碳排放有多重管道,因此每個國家因應減碳採取的策略,都會彼此影響,減碳和政策效果的評估,不僅是跨區域,也是跨領域的議題。

要處理這麼複雜的議題,你必須招募具網型思考意願和能力的人,於是綠學院找來一大群的綠色帶路人,他們是綠色產業演化的變異種,是具備「與主流打交道」實務經驗的專家、創業家、經營者與行動者。

我們開始在專欄裡分享我們觀察綠色產業發展的方法論。我們著重在人才、政策法規、技術、資金等基礎建設的面向,兩年下來已經建構了。

1. 能源全局思維,包含電力系統、太陽能、離岸風電、儲能、智慧電網、電動車、碳交易2. 循環經濟全局思維,包含商業模式、塑膠回收、生質材料3. 綠色金融全局思維,包含影響力投資、ESG投資策略4. 海綿城市全局思維,包含滲、滯、蓄、淨、用、排等基礎建設的設計5. 綠色創業全局思維,包含綠色創業的趨勢、綠色新創公司團隊與文化、綠色行銷

綠學院的綠,是一種全局思維、追求永續發展的綠。我們知道環境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但同時瞭解經濟是人類發展動力的展現,且社會制度是運作的法則。 (相關報導: 企業界紛紛加入搶購綠電的戰局,僧多粥少該如何是好?專家道出超強解決方案,一魚三吃 更多文章

由選邊站轉為無終點的「演化思維」,科技進步到哪,我們就進化到哪

綠色商業的本質,就是「師法自然」,學習用大自然的邏輯去從事人類的商業活動,這其中的關鍵詞是「學習」。大自然最大的本領,就是他是一個有著超強學習能力的有機體,透過演化找出最有效率的解方。模仿一個人類的大腦,你需要一個好幾個足球場大的機房,運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而且做得還沒那麼好;一個多操作單元的化學工廠具有的強大處理功能,一個小小的在你腹部的原生肝臟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