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提供2位參與「魚蛋事件」的香港本土派領袖政治庇護。此外,針對《逃犯條例》修法,歐盟駐港澳辦事處正式向港府提出外交照會。在美中交惡下,香港國際情勢顯得愈見複雜。
5月下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等外國媒體廣泛報導,香港本土派組織「本土民主前線」召集人黃台仰和成員李東昇獲德國提供政治庇護,成為香港回歸後,首批因在港參與政治行動被起訴而獲外國政府政治庇護的社運人士。港府正就他們參與2016年大年初二旺角「魚蛋事件」警民衝突,以「暴動罪」等罪名起訴他們,面對最高十年的刑期。
德國對香港的不信任投票
在外國獲得政治庇護絕非易事。首先申請者要獲得當地政府確信他現時被起訴的罪名、有關內容跟政治事件有關,在起訴和司法過程當中極有可能面對不公待遇,而回國後有可能遭到政治報復,申請者才可獲得當地政府提供政治庇護。負責審批政治庇護申請的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事務辦公室批准黃台仰和李東昇的申請,正是對香港投下不信任票。
雖然香港的法治指數仍然在世界前列,但近年已經逐漸淪落,司法審訊的情況未有大改變,但更大問題出自檢控和起訴部分。在世界各地,檢控理應是獨立運作,不受政治干預,可是在香港的制度當中,刑事檢控部門屬律政署旗下,律政署直屬上司是律政司,而律政司司長是由行政長官提名,再交由中國國務院任命的政治委任官員。
律政司不只可以管理刑事檢控部門的人事任命,更可以決定是否起訴個別案件,如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涉嫌未申報收取澳洲UGL公司5000萬元港幣的案件,就由律政司司長決定不予起訴。一場沒有死亡,只有受傷的警民衝突,卻以「暴動罪」起訴參與者,每名罪成人士都要面對以數年計的監禁刑期,外國政府自然認為不可思議。就此角度來看,德國政府批准政治庇護申請並非無理。
黃、李兩人獲政治庇護,香港和中國政府都相當不滿,親中派與中國外交部指德國干預香港的司法程序,要求引渡回港受審。有報導更指出,中國外交部在兩人獲政治庇護消息曝光前,已經向德國當局表達關注。這樣的強力關注和不滿,其實更佐證了兩人遭到政治報復的機會極高,他們向德國當局申請政治庇護的理據也不證自明。消息曝光,對正在強推《逃犯條例》(被稱為「送中條例」)修訂的香港政府更產生重大衝擊。

美高規格見民主派,北京吃味
在中美貿易戰正式演化成科技戰之時,中國面對不少來自外國的壓力。華為在美國政府一聲令下,慘被眾多科技巨企杯葛,重挫中國科技在國際拓展的步伐。正值這個敏感的政治時刻,香港政府仍在香港民意巨大反撲下,強推《逃犯條例》修訂,令人質疑是否是為了中美貿易戰或中國國內經濟、政治形勢而執行這個政治任務,否則難以解釋港府的態度為何如此強硬。 (相關報導: 干涉中國內政?德國庇護香港本土派人士 特首林鄭月娥、中國外交部召見德國外交官抗議 | 更多文章 )
有親中派議員表示,因為外國政府高調關注修例,議題由單純本地問題變成美中角力或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重大問題,北京政府只能力挺港府繼續修例,沒有任何撤回修訂的迴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