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從竹竹併看台灣真是區域發展劫貧濟富的邪惡國家?

日本新幹線通車後,讓東京都產生強大的磁吸效應,和其他都市的發展越來越大。(資料照,盧逸峰攝)

竹竹併引發了國土規畫的討論,怎麼樣讓狹小台灣的空間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當然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不過談到國土規畫,總是很理所當然地會被加上一個「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這就跟談到經濟計畫必定有「縮小貧富差距」這個目標一樣理所當然。

但其實仔細想想,行政區域和人根本不是相同的「東西」,把身為人該有的基本權力投射到行政區域上本身就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

人多才足以分攤城市方便機能的建置成本

我們先來看看經濟學家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在《謬誤與真相》(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裡面寫到的一段文字:

城市裡也有許多互補的活動在彼此的附近進行。有些活動的固定成本很高(例如興建供水系統或汙水處理系統),而當這些鉅額成本可以由某個地區聚居的大量民眾分攤時,就比較經濟實惠。醫院、劇院、大教堂是固定成本較高的建築,若是這些成本能由聚居在都市社區的大量民眾攤付,那就更有可能興建。這些優點正是城市吸引人、也導致城市較為擁擠的原因。

在城市中許多方便的生活機能,是建立在人多足以分攤這些機能的建置成本上的,而代價就是城市非常擁擠。擁擠帶來的副作用可多了,像是塞車、房價高漲、放假娛樂區景點到處都是人……,族繁不及備載。也就是說,城市「方便的生活機能」其實是果,覺得讓鄉村具有這些機能就能停止人口流失,完全是一種倒果為因的想像。

城市和鄉村的差別,主要是城市可以提供「讓人活下去」的因素超過鄉村,才讓原來在鄉村的人必須前往城市討生活,而當這些外地進入的人多到一個程度,就會讓索威爾描述的「當這些鉅額成本可以由某個地區聚居的大量民眾分攤時,就比較經濟實惠」的狀況產生,改善城市的生活機能。

然而「城市可以提供『讓人活下去』的因素超過鄉村」並不是規畫出來的,相反的,是這些因素創造了都市。

所以做好規畫就能讓辛布追過紐約?

簡單問一個問題,「完善的規畫能讓辛布(不丹首都)的繁榮程度超過紐約嗎?」事實上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根本不可能,紐約之所以能發展成為全球頂級繁榮的都會區,是因為它位在北美洲到西歐的海運線端點上,人類社會目前最富裕繁榮的歐洲和北美,就依靠著這條航線進行種種的經貿活動。而辛布則位於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上,「人跡罕至」,根本沒有什麼重大的經貿活動在這個地方運作。

也就是說,紐約之所以成為紐約,有其先天上的因素。人類早期社會的重要據點,都在大河旁邊,取水方便和農業上肥沃的沖積平原,提供了其他地方沒有的「讓人活下去」的因素。後來,這些據點轉移到交通要衝上,不管是中古世紀內陸的交通節點,還是大航海時代來臨後的海港,在這些交通匯聚之地展開的頻繁經貿活動,是新的「讓人活下去」的因素。 (相關報導: 竹竹併好嗎1》升格後店家倒一堆?舊縣區邊緣化 三都過來人揭慘況 更多文章

美國紐約市著名景點洛克斐勒中心29日舉行一年一度的耶誕樹點燈儀式(AP)
紐約因位於北大西洋航線上的優越條件,得以發展成超級大型都會區。(資料照,美聯社)

或許用紐約和辛布來做比較太過極端,但二戰後,有不少國家,例如巴西、緬甸、巴基斯坦,都把首都遷離原來因港口而壯大的都市,在內陸建構全新的首都,這些用新時代概念從無到有蓋成的都市,當然不會有規畫上的問題,可是除了中央政府的力量,這些新都都沒有提供自然形成的都市擁有的獨特「讓人活下去」的因素,它們的發展就是很難超過那些自然形成的「全國最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