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竹併引發了國土規畫的討論,怎麼樣讓狹小台灣的空間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當然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不過談到國土規畫,總是很理所當然地會被加上一個「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這就跟談到經濟計畫必定有「縮小貧富差距」這個目標一樣理所當然。
但其實仔細想想,行政區域和人根本不是相同的「東西」,把身為人該有的基本權力投射到行政區域上本身就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
人多才足以分攤城市方便機能的建置成本
我們先來看看經濟學家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在《謬誤與真相》(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裡面寫到的一段文字:
城市裡也有許多互補的活動在彼此的附近進行。有些活動的固定成本很高(例如興建供水系統或汙水處理系統),而當這些鉅額成本可以由某個地區聚居的大量民眾分攤時,就比較經濟實惠。醫院、劇院、大教堂是固定成本較高的建築,若是這些成本能由聚居在都市社區的大量民眾攤付,那就更有可能興建。這些優點正是城市吸引人、也導致城市較為擁擠的原因。
在城市中許多方便的生活機能,是建立在人多足以分攤這些機能的建置成本上的,而代價就是城市非常擁擠。擁擠帶來的副作用可多了,像是塞車、房價高漲、放假娛樂區景點到處都是人……,族繁不及備載。也就是說,城市「方便的生活機能」其實是果,覺得讓鄉村具有這些機能就能停止人口流失,完全是一種倒果為因的想像。
城市和鄉村的差別,主要是城市可以提供「讓人活下去」的因素超過鄉村,才讓原來在鄉村的人必須前往城市討生活,而當這些外地進入的人多到一個程度,就會讓索威爾描述的「當這些鉅額成本可以由某個地區聚居的大量民眾分攤時,就比較經濟實惠」的狀況產生,改善城市的生活機能。
然而「城市可以提供『讓人活下去』的因素超過鄉村」並不是規畫出來的,相反的,是這些因素創造了都市。
所以做好規畫就能讓辛布追過紐約?
簡單問一個問題,「完善的規畫能讓辛布(不丹首都)的繁榮程度超過紐約嗎?」事實上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根本不可能,紐約之所以能發展成為全球頂級繁榮的都會區,是因為它位在北美洲到西歐的海運線端點上,人類社會目前最富裕繁榮的歐洲和北美,就依靠著這條航線進行種種的經貿活動。而辛布則位於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上,「人跡罕至」,根本沒有什麼重大的經貿活動在這個地方運作。
也就是說,紐約之所以成為紐約,有其先天上的因素。人類早期社會的重要據點,都在大河旁邊,取水方便和農業上肥沃的沖積平原,提供了其他地方沒有的「讓人活下去」的因素。後來,這些據點轉移到交通要衝上,不管是中古世紀內陸的交通節點,還是大航海時代來臨後的海港,在這些交通匯聚之地展開的頻繁經貿活動,是新的「讓人活下去」的因素。
(相關報導:
竹竹併好嗎1》升格後店家倒一堆?舊縣區邊緣化 三都過來人揭慘況
|
更多文章
)
紐約因位於北大西洋航線上的優越條件,得以發展成超級大型都會區。(資料照,美聯社)
或許用紐約和辛布來做比較太過極端,但二戰後,有不少國家,例如巴西、緬甸、巴基斯坦,都把首都遷離原來因港口而壯大的都市,在內陸建構全新的首都,這些用新時代概念從無到有蓋成的都市,當然不會有規畫上的問題,可是除了中央政府的力量,這些新都都沒有提供自然形成的都市擁有的獨特「讓人活下去」的因素,它們的發展就是很難超過那些自然形成的「全國最大都市」。
這還不是最糟的,事實上,從共產主義的「均」成為主流思維之後(很多因反對中國自認為反共的人,可是天天滿嘴「公平正義」),不斷地有打著「縮小城鄉差距」的名目搞出的種種辦法,最後都讓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像是日本想靠著新幹線縮小關東和關西區域的差距,但結果竟讓東京產生磁吸作用,和日本其他都市(尤其是新幹線有經過的)差距越來越大。
又例如台灣希望透過縣市合併縮小縣區和市中心的發展差距,例如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但實行的結果卻是縣區越來越邊緣化,甚至某些原縣區已經有所發展的縣轄市,例如台中豐原、台南新營、高雄鳳山,都驟然沒落,經濟活動都被「磁吸」到原台中省轄市、台南省轄市、高雄直轄市的市區去了。
升格後,公務員員額變多、職階提高,人事費用均暴增。根據蘇煥智整理審計部資料指出,2010年新北市升格前人事費用509億元、2019年增加為724億元,暴增了215億元,為六都最多。舊台南市加上台南縣升格前人事費用302億元,合併升格後人事費388億元,竟然還比中央給予台南的統籌分配款219億元還高,等於中央給的分配款,全部用在高額人事費上。
不但行政費用提高,連行政效率都變差,同一篇文章也提到:
林智堅主張地方政府分開治理會需要更多時間溝通,合併可簡化行政流程;回家鄉深耕的台南新芽協會創辦人嚴婉玲則是發現,「縣市合併後行政流程反而更慢」,升格前民選鄉鎮市長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權,路燈壞了,很快就可以叫人來修,但改成市府指派的區長來擔任後,事情往往都要層層上報回市政府中央再發配下來,流程變慢,也影響市民權益。
「均」只會喚起仇恨心搞出種種浪費資源的建設
筆者在文章一開始就提到,為了讓狹小台灣的空間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國土規畫當然是個很重要的議題,然而國土規畫滲入了共產主義思想的「均」之後,「做更有效的運用」就是緣木求魚,因為打著「公平」做出種種無效率和浪費資源的事情會層出不窮。舉例來說,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就有人為了「台北有捷運為什麼我們沒有」而火大。想像一下,如果苗栗挖到石油,中央撥了大筆經費添購鑽油系統,架設油管,難道其它縣市也要比照辦理?
大眾捷運系統就像鑽油設備、是一種工具,協助「大量的」、「有效率」移動都市居民,老實說是一種沒有顧及個人意願、非常不舒服的移動方式(尤其是尖峰時刻熱門路段,一出事保證都是大災難),大多通勤時刻,都是擠到一個沒人權的噁心狀況。問題是被「均」催化的仇恨心是看不到這些的,只看到別人有捷運所以我也要有,不給就是歧視……,整個國家社會的資源當然就會在這種難以討論計算下被浪費掉。
(相關報導:
竹竹併好嗎1》升格後店家倒一堆?舊縣區邊緣化 三都過來人揭慘況
|
更多文章
)
捷運是一種移動大量民眾的工具,不該被當成「都市的面子工程」。(資料照,盧逸峰攝)
國土規畫目標應該是讓整個台灣的空間資源做更有效率的運用,把行政區域擬人化,然後當成一場大型的共產主義實驗是絕對要不得的作法,有太多事情說起來理所當然,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縮小城鄉差距」就是這種明明不該當成目標,卻被當成是理所當然沒有人質疑的事情。當這種事情越多,我們的社會就會浪費更多的成本在虛耗上。
人群從鄉村往都市流動,從小都市往大都市流動,是人類的潮流,任何想要維逆潮流的舉動最後的是浪費了一堆資源然後失敗。健康的想法是鄉村青壯年人口流失,那就該把資源投注在打造對老齡人口友善的環境上,而不該用「台北有捷運我們也要有,起碼蓋了就有面子尊嚴」這種無腦想法當成施政主軸。
人均統籌分配款前三名,沒一個是六都
啊,對了,很多人覺得台灣統籌分配款分配利於大都市,劫貧濟富才讓偏鄉越來越窮,不過事實是這樣的,根據財政部資料,2022年各縣市人均統籌分配款,最多的是連江縣的3萬7784元、第二多的是澎湖的2萬1776元、第三多的是台東縣的2萬203元。就算不說統籌分配款,金門、連江、澎湖人口都不過十來萬,連江甚至只有1萬3千多人,但都能分配到一席立委....你知道正常情況下一個區域立委選舉區有多少「合格選民」嗎?大概20多萬,也就是總人口數可能都在25萬人以上才能選出一席區域立委,根本違反「票票等值」的民主價值,我們的制度真的有「劫貧濟富」嗎?還是光靠人類的法律和制度要創造「城鄉均衡」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你還是覺得出生在偏鄉,就要忍受差人一等的生活機能,和可能努力半天都賺不到錢的窘境太不公平,偷偷告訴你,台灣是有遷徙自由的國家,你可以選擇搬遷,事實上雙北都有一大堆從中南部搬入的居民,也有一堆討厭自己出生於雙北的文青。再偷偷告訴你,如果我們的老祖宗都認為安土重遷是對的,那只怕人類還窩在非洲東岸的一小塊地方,而不是今天人煙遍布全球的興旺景象。
(相關報導:
竹竹併好嗎1》升格後店家倒一堆?舊縣區邊緣化 三都過來人揭慘況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