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教我們什麼?又沒教了什麼?2020年波克夏股東會解讀

股神巴菲特看好美國經濟可度過此次疫情危機,並強調餘生只會押注美國。(資料照,AP)

每年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是價值投資信徒朝聖大會,今年雖因疫情影響改為視訊,奧馬哈這個小鎮,少了嘉年華會的歡樂,但網路上熱鬧依舊,尤其是在美國剛在四月份歷經史無前例的十天內發生四次融斷,再加三月中,疫情剛擴散至美國初期,航空股開始下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接受訪問時明白地說:不會賣出航空股,但在四月初卻見波克夏申報小幅賣出。這兩件大事,讓在五月二日召開的股東會,格外受到矚目,大家都期待股神能在會場上,這位「奧馬哈的先知」能為大家解惑。

花了高達80%的時間傳達一個理念:相信美國、下注美國

會後新聞報導,大多聚焦於巴菲特認賠,把航空股出清這一件事。「股神跌落神壇」、「股神認栽」等聳動的標題佔據了媒體。仔細分析巴菲特親自報告時段約一百二十分鐘(不含Q&A),其實只在報告末了花了約二十分鐘,說明對於航空股的操作。相對的,巴菲特花了高達80%的時間,一再傳達一個理念:相信美國、下注美國。或許由於巴菲特長期看好美國的論點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所以媒體在報導時只是輕輕帶過。然而深入分析巴菲特捍衛主張的論述過程,會發現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筆者試著用一向推崇的「貝氏推理」(詳見:研究員的罩門—機率判斷—從「阿中部長設普篩兩條件」談貝氏推理(下))來拆解巴菲特的推論過程。

貝氏推論告訴我們:「對某事新的相信程度=過去的相信程度+新證據的分量。依此套用:「相信當下(新冠肺炎爆發)美國值得投資=過去相信度美國遇到疫情依然強盛+新的證據(新冠肺炎)的分量。」

從上面的式子很清楚的可以看出,想要提高疫情爆發當下的美國是值得投資命題的可信度(或相信程度),必須從兩個角度來論述,一是以史為鏡,用過去相似的例子來佐證美國依然強盛,二是當前事件對當下美國的影響程度。

先來看第二項,新證據的分量。會議一開始巴菲特就說「在經濟角度上面,這個可能性眾多,所以大家都沒有人知道到底有什麼樣子,會出現什麼樣最後的結,誰也不知道……,我會再次重申,我不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我更不知道。」,很顯然的,巴菲特不想從醫學或流行病學的角度,分析(或預測)疫情對當下美國經濟的影響。他的論述重心就全著重於:過去相信程度。因此,我們就會感覺到他後續報告幾乎都在敘述歷史(這對我們不是美國人而言,會覺得無聊,覺得扯太遠),無非就是要證諸歷史,儘管歷經多少風雨美國依然強大值得你投資。 (相關報導: 從「阿中部長設普篩2條件」談證券研究員的罩門:貝氏推理(上) 更多文章

受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紐約經濟慘澹,許多房東也收不到房租。(AP)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股神巴菲特認為美國仍然值得投資。(資料照,AP)

美國曾經接受過大蕭條的嚴格考驗

因為疫情的發生,最大的衝擊就是人口的減少。巴菲特用兩件歷史事件來類比:一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二是1863年的南北戰爭。1918年西班牙流感,他以當年造成奧馬哈1%的人口死亡為基礎,用以說明類推至今日的美國,疫情最大的影響就是造成300萬人的死亡,也就是說這次疫情的死亡人數沒爆衝至300萬以前,都還在可接受範圍。1863年的南北戰爭,約造成當時18歲至60歲的男性6%死亡率,類比至今日,就是大約400萬的青壯年人口消失,換句說,即使現在的新冠肺炎造成400萬人的死亡,對美國的衝擊也沒南北戰爭來得大(因為肺炎致死是以老年人居多)。巴菲特要告訴投資人:美國即使歷經兩次人口大衰減的苦難,美國終究會挺過去的,他說「沒什麼東西可以阻擋美國前進…美國人總是可以有神奇的致勝因素」,展現在今日的事實是,現在的美國是建國200多年以來最富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