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自己都有困難了還要給孝親費?知識部落客:低薪世代的處境,父母應該多理解

給很多孝親費就等於孝順父母?(翻攝自YouTube)

總會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所謂「孝親費」的問題,尤其在這個年代大部分年輕人的收入都偏低的窘境下,到底孝親費是不是一個合理的要求?或,孝親費其實有另個意義?

討論到七、八年級生這一代,其實我們並沒有真正嚐到台灣經濟起飛的好處,我們也是第一代不是為了勞動力而被繁衍出來的一代,我們完全是因為父母的愛才出世的,從出生那一刻,父母就給我們最好的待遇,加上那年代的他們受到經濟快速起飛的好處,所以我們從小就在充滿愛和金錢的生活當中生長。

也因此在上一輩眼中,我們可以說是天之驕子,某個層面上,他們也就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受到那麼多栽培和待遇後,卻沒有像他們一樣擁有鋼鐵人打拚的精神,最後我們還被貼上「草莓族」的標籤。

這年頭經濟也漸趨穩定,不再像過去那樣爆炸性成長,而逐漸走向一種緩緩增長的狀態,最後就變成今日普遍低薪的情況。

在這樣低薪問題之下,有許多年輕人依然被從前傳統價值所壓制,當然,此類傳統價值有點多,孝親費就是其中之一。

在討論孝親費在親子間扮演甚麼樣角色前,我們是不是該回到更根本的「孝道」的問題?

儒學,一個總被現代年輕人黑到不能再黑的哲學理論,但請注意這裡引用的儒學是先秦儒學而不是漢宋儒學!因此,董仲舒或理學甚至是應俊在《琴堂諭俗編》卷上《孝父母》的《續編》中那一句最有名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不會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了。

孔子講求的孝道是希望兒女對父母有敬意,這些敬意必須來自於心中,有了這些敬意後就自然會去做其他的行為,否則只是單純的給錢或照料生活,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何差別?

這段我記得非常清楚,不過這就牽扯到另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親子關係都是這樣?

孔子的倫理觀念非常清楚,那就是哪怕他將階級分得很清楚,但他並沒有表示在下者一定要服從上者的意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的就是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女自然有做兒女的必要,孔子也談到如果父母講話有錯,兒女多次勸導不聽那也沒辦法,頂多只能做到不要互相吵架或抱怨,但在現代社會來說,兒女到最後不會與父母爭執,到最後卻會分家搬出去住,最後可能是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在孔子的心中,他或許今天就會在臉書上發表,覺得孝親費是一個很奇怪又噁心的制度!

假設是兒女發自內心想要對父母做些甚麼好事,每個月拿出一些錢來,這才算真正的孝親。但如果是由外力強迫的情況下,其實也跟養狗、養貓沒甚麼區別了。

回到我們的生活情況,這代年輕人所領的薪水真的偏低,一個月生活費加上林林總總的開銷,如果是到外地打拚那還得加上房租支出,能夠剩下的到底還有多少?

如果自己連基本開銷都有些負擔不起了,那還需要負擔孝親費嗎?就我們剛剛討論的孔子說法,其實在這樣的情境是不需要有任何孝親費的。

值得探討的是,對父母來說孝親費到底是甚麼?對於有一定富裕程度的家庭來說,小孩子在這個年代拿回家裡的錢不過是九牛一毛,對這種父母來說孝親費就變成是一種紀念品,這些紀念似乎成了父母與兒女的聯結。 (相關報導: 做不到孝順,不是你的錯!心理師:回家陪父母過節「演戲」很累,不甘心別回去了 更多文章

而對那些可能需要兒女孝親費來持續運作的家庭來說,就變成養兒防老的投資了,到底養兒女的原因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