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爸媽住安養院就是不孝嗎?日本老年專家:比起「孝子神話」,這些事更重要

當雙親進入安養中心之後,身為孩子可說必然會出現矛盾的心情(圖/MatthewKenwrick@flickr)

現在的你,是否正和雙親同住呢?還是各自居住在不同處所?如果你已婚,我想應該是沒有住在一起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日本目前父母與孩子夫妻同住的比例,僅僅只有一成左右。

日本人越來越少和爸媽同住

在更早之前,曾經有許多父母都是與孩子同住的,但時至今日卻早已大不相同了。與孩子同住的高齡者(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在1986年時約為64.3%,但到了2013年卻減少到40.0%(資料來源:平成25年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特別是與孩子夫婦同住的比例由46.7%下降至13.9%,大幅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一(與單身子女同住的比例則由17.6%上升至26.1%)。

單身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情況之所以增加,則是與終生未婚及因非典型僱用的派遣工作,導致經濟不穩定的孩子人數變多有關,但如果提到跟已婚子女之間的數據,卻是一直在持續減少當中。

這並不只是因為孩子夫婦不再希望與父母同住,現今社會的想法甚至已傾向為當自己成為父母之後,自己夫妻單獨居住的意願也大於和孩子夫妻同住。這個轉變的背後原因,就在於不想生活時還要顧慮到孩子夫妻,以及不希望對孩子夫妻帶來困擾的心情。因此,現在很多父母即使需要照護了,都還是想要自己想辦法就好。

事實上,有些父母在狀況需要照護到去世的這段時間裡,仍舊繼續夫妻兩人住在熟悉的老家,有些父母則是自行決定入住需要付費的老人安養中心。不過,其中也有些是早已無法負擔只剩下年邁雙親的生活,卻還是認為,「現在還好」。

當父母慢慢老去,即使旁人看來都覺得已經到達極限了,但本人卻還是沒有發現。另外,有些人則是對於自己的失智症沒有病識感,甚至連孩子或是居家照護員前來探望的事情都給忘得一乾二淨,也不知道自己已經無法獨自生活了。像這類情況,不管雙親怎麼保證自己沒有問題,根本就無法繼續下去。

當藉由照護保險等各種方法,以及孩子往返父母家中照顧都還是無法處理時,就必須考慮是否要將父母送至安養中心居住,或是接到自己家中同住。如果是原本就一同居住的家庭,在父母無法自行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時,同樣也要思考是否留在家中看護,或是送至安養中心入住。當面臨這些狀況時,應該要怎麼選擇才是比較好的呢?

當雙親進入安養中心之後,身為孩子可說必然會出現矛盾的心情。對於自己無法親自照顧的歉疚感,以及負擔減輕的安心感、寂寥,以及解放感等等,各種矛盾複雜的情緒全都纏繞在心頭而煩惱不已。

「居然要送到安養中心,你是要拋棄父母嗎?」的壓力

在現實狀況中,父母進入安養中心生活後大多可以比較長壽。這是因為安養中心裡有人協助管理營養、保持身體及環境的清潔,甚至健康惡化時也馬上被人察覺。即使心裡很清楚這些優點,但還是會想說,「爸媽雖然答應入住安養中心,但是心裡其實是很不願意的吧!」另外,有時親戚還會從旁插嘴,「居然要送到安養中心,哪有這種事情,你是要拋棄父母嗎?」反而造成更多的麻煩與衝突。因為這些沒有同住的親人,並不了解照護的實際狀況,所以只會抱怨自己的想法。 (相關報導: 高年級實習生真實版!新加坡92歲強嬤站麥當勞內場炸薯條,而且還想一直作下去⋯ 更多文章

因為親人同樣也是擔心父母才會說出這些話,所以無須加以責備。不過,「住得遠的親人才是最麻煩的」這句日本俗語,應該是所有照護者的共同認知與感受吧!舉例來說,即使失智症發作至某個階段,有些人卻只能在客人來訪保持穩定。如果只看到當時的樣子卻不了解平常的狀況,親人有時就會發怒生氣,認為「怎麼可以這樣,為什麼要把人送到安養中心啊!」萬一你自己就是那個未與父母同住的人,除了父母的感受之外,也應該深入了解堅持將父母送至安養中心入住的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