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座談會》台美重量級學者暢談拜登政府中國政策、台灣政策與台海「維持現狀」問題

民進黨立委何志偉(左)、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右)16日出席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拜登上任一年後的中美台關係」座談會。(顏麟宇攝)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與民進黨立委何志偉、國民黨立委江啟臣16日共同舉辦「拜登上任一年後的中美台關係」座談會,邀集台美兩地5位重量級學者,由費正清中心研究員尹麗喬擔任主持人,暢談美國總統拜登的中國政策與台灣政策、台灣海峽「維持現狀」的內涵與可行性、美國的台海政策是否應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等重大議題。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台灣研究小組」召集人戈迪溫(Steven Goldstein)教授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日前重申,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台海兩岸的現狀(status quo),這是美國的傳統戰略,但值得深入探討的是,所謂「維持現狀」的本質究竟為何?

戈迪溫:維持現狀」是一個沒有實質內涵的概念

細究便會發現,所謂的「維持現狀」是一個沒有實質內涵的概念(a concept without content),也難以判別這究竟是美國抑或台灣的「現況」?展現的是決心抑或軟弱?若以進程觀點來看,現在美中台三方都正從穩定的一端,移向衝突的一端。習近平的外交政策咄咄逼人、美國前總統川普也對中國升高對抗,雙方更在台灣問題上僵持不下,而台灣則更為主動的利用中摩擦爭取自身利益。種種條件下,「維持現狀」已不該是任何一方的目標;如何對可能的危機做更穩健的管理,才是各方必須考量複雜的歷史因素並嚴肅看待的課題,唯有如此才能緩衝並控制一觸即發的衝突。

江憶恩:「戰略清晰」對美國的嚇阻戰略有顯著影響

哈佛大學政府學系教授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則引用兩份分別於2019、2020年在台灣進行的民意調查,揭示了在不同情境下台灣民意如何看待兩岸間可能發生的戰爭。民調顯示,相較於傳統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戰略清晰」 strategic clarity對美國的嚇阻(中國武力犯台)戰略有顯著的影響,因其提高了台灣人為台灣而戰的意願,然而同時也增加了台灣逕自宣布法理獨立的風險。如果美國想將其嚇阻戰略發揮最大效用,一方面須清楚明確對中共表達美國保衛台灣的決心,一方面也要堅守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

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史諾蘭(Sara Newland)教授聚焦於台灣的彈性外交,即台灣致力於在次國家(subnational)層級以下與外國交流的機會,這樣的彈性外交策略允許台灣在中國壓力下,仍增強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不過史諾蘭也點出了此一戰略面臨不少的挑戰。 (相關報導: 2021拜習會》拜登向習近平親切寒暄,強調:美中競爭必須確保「不陷入衝突」 更多文章

2021年11月16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拜登上任一年後的中美台關係」座談會,左起:立委何志偉、主持人尹麗喬、立委江啟臣。(何志偉辦公室)
2021年11月16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拜登上任一年後的中美台關係」座談會,左起:立委何志偉、主持人尹麗喬、立委江啟臣。(何志偉辦公室)

徐斯勤:九二共識不是北京終極目標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徐斯勤表示,中國擔心對台灣問題逐漸失去控制權,台灣認同的高漲加上美國明確挺台動作,導致中國用風險越來越高的手段去處理台灣問題,在這個態勢底下,台灣是否應該重拾九二共識是一大問題。習近平真正的主張是終極統一而非九二共識,台灣領導人還應該接受九二共識嗎?如果九二共識不是北京終極目標,那麼堅持九二共識又是為了什麼?對於拜登的台灣政策,徐教授指出拜登政府在語言上維持戰略模糊,行動上卻往戰略清晰靠近,這會影響台灣人民如何判斷美國處理兩岸問題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