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接連提出英國脫歐後蒙受巨大風險的相關報告後,支持英國脫歐的8名經濟學家28日提出一份反擊報告,主張英國在脫離歐盟後,不僅能夠守持其金融領先地位,經濟表現也會更佳。但親歐與疑歐雙方陣營提出的紛雜資訊,已經動搖了企業及消費者對英國未來的信心,並傷害了部分經濟表現。
距離英國6月23日的離歐公投僅剩54天。先前曾表示,脫離歐盟對英國經濟成長沒有好處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總裁卡尼(Mark Carney)28日表示,在尚未定案前,脫歐公投的逼近,就已經傷害了英國的經濟表現,「公投伴隨的風險是英國經濟當前蒙受的最大風險。」英格蘭銀行也表示,近來企業投資情況趨緩。
支持脫歐的經濟論據
有鑑於政府主導的「恐嚇計畫」(Project Fear)充斥脫歐辯論,由8名獨立經濟學家組成的「脫歐經濟學家團」(Economists for Brexit),在28日提出一份45頁的報告。他們相信,許多支持脫歐的經濟數據未被公開。並表示將提供選民立基於經濟模型、而非臆測的清晰論證。
依據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應用經濟系教授閔福德(Patrick Minford)的「利物浦模型」(Liverpool model),這份報告主張,英國脫離歐盟後的經濟表現會更好。包括生產提升2%,競爭力上揚5%,真實可支配收入增加1.5%,匯率下降6%等。
報告相信,脫歐後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仍可保持其領先地位,且英國也不需與歐盟進行貿易協商。脫歐以後,英國將像美國、日本與中國等國家,與歐盟國家依循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性規章進行貿易。
報告主張,脫離歐盟可以壓低英國物價、提升國內生產毛額(GDP)。對歐盟來說,英國是一個做出淨貢獻的成員,上繳歐盟的預算應能更有效率地投資於國內發展上。
New analysis by Economists for Brexit estimates at 4% boost to the UK economy in the 10 years after we #LeaveEU pic.twitter.com/5doO4XRWRw
— LEAVE.EU (@LeaveEUOfficial) 2016年4月28日
報告與現實世界不融貫
身為「脫歐經濟學家團」成員的閔福德抨擊,財政部提出的報告基本上是一份誤導的宣傳資料,「幾乎沒有任何經濟思考的根據,也經不起任何檢測。」
另一名成員、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執行總監布特爾(Roger Bootle)也說,過去20年間,與其他已發展國家相比,歐盟的經濟表現非常差,「這不只是歐元的問題,也是一連串不佳決策造成的結果。」繁重的法規負擔、錯誤運用資金、與改革偏重政治層面,都使得歐盟經濟積弱不振。
《金融時報》(FT)報導則指出,這份報告對於競爭性的預設過於簡單,其經濟模型只在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中才有融貫的可能。此外,報告也沒有評估巨大的結構性改變是否伴隨過渡的成本,並認為脫離歐盟後,英國就能迴避許多歐盟的經濟問題。 (相關報導: 英國脫歐》蘇格蘭獨立公投「恐懼」宣傳再現?親歐陣營堅持正面、樂觀 | 更多文章 )
All the experts backing staying IN Europe won’t fit into a tweet: you can see them all here https://t.co/BKA5r7ojeH pic.twitter.com/zVNsvsVfxd
— Stronger In (@StrongerIn) 2016年4月28日
資訊紛雜 消費者信心指數再降
在脫歐及親歐陣營分別致力提出論據說服選民時,29日發布的2份研究顯示,這不明確的前景已經啃蝕了企業與消費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