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現代御史大夫都到哪兒去了?

英系監委陳師夢(中)、高涌誠(左)、蔡崇議(右)等彈劾檢察官,引起司法界大反彈。(簡必丞攝)

「御史」,一個似乎只隱身於中國古代宮廷劇戲碼當中的一個官名而已。可是你知道嗎?時至今日,在中華民國的政府架構當中,其實還是有其角色對應之單位的,那就是監察委員。昔時中國歷朝皇權集中,帝王乾綱獨斷,極易偏頗錯漏,是以,御史的設置,具有一定的糾偏作用。至於現今民主社會裏頭,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有這個類似的設計呢?這要從五權憲法的設計理念說起了。

近代西方民主國家其政府組織架構大抵承襲自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之「三權分立」概念。

所謂的「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三種不同職能的國家機關行使、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學說和制度。然而奠定中華民國五權憲法核心理念的孫中山先生在《國父全集》第二冊有言:「吾讀《通鑑》各史類,中國數千年來自然產生獨立之權,歐美所不知,卽知而不能者,此中國民族進化歷史之特權也。祖宗養成之特權,子孫不能用,反醉心於歐美,吾甚恥之。監察權,自唐虞賡歌颺拜以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行人采風之官,百二十國寶書之藏,所以立綱紀、通民情也。自茲以降,漢重御史大夫之制,唐重分司禦史之職,宋有禦史中丞、殿中丞。明淸兩代禦史,官品雖小而權重內外,上自君相,下及微職,儆惕惶恐,不敢犯法。禦史自有特權,受廷杖、受譴責在所不計,何等風節!何等氣槪!」正是由於國父本人醉心於古代既有的監察制度,是以,他便認為「至於糾察制度,是除了要監督議會外,還要專門監督國家政治,以糾正其所犯錯誤,並解決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處」。這正是我國引以為傲且獨步全球的五權分立憲政架構的初衷。

然而,近日蔡政府上台之後的諸多監察弊端,反自讓人心生「不如廢掉監察院」的念頭,究竟監察委員是存是廢,頗有爭議,倒是讓人對於一個良善制度卻因為人謀之不臧而弊病叢生,不勝唏噓!

就舉最近引起軒然大波的監察委員彈劾檢察官一案來說好了。民進黨立委段宜康五年前在民進黨彰化縣長候選人魏明谷造勢場合上,指控國民黨候選人林滄敏擔任中華民國曲棍球協會理事長時,涉嫌詐領500多萬元補助款。全案由彰化地檢署偵辦終結,認為林滄敏未涉案,段宜康、魏明谷也遭法院判決,需賠償林滄敏名譽損失100萬元並登報道歉。不過日前監察院卻以6:5通過委員高涌誠、蔡崇義的提案,對承辦 檢察官 陳隆翔提出彈劾,認為他「認事用法有明顯重大違誤,嚴重違反辦案程序」。此舉不但引起監察權干預司法權之嫌,更有監察權凌駕、指導司法權之疑。消息傳出,全國震撼,尤以法界反應最為劇烈。 (相關報導: 中國不明黑貨器官全台跑!8成民眾赴中移植器官未完整通報 衛福部3年沒開過一張罰單 更多文章

台中地檢署檢察官於是發起「捍衛司法尊嚴」連署,不到2天時間(截至5/16日下午4時許)就廣獲全國各界1600多人連署支持,其中,包括有檢察官858人、法官223人、律師87人。光從大法官釋字第三二五號解釋即可看出:「國家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受憲法之保障者,如司法機關審理案件所表示之法律見解…、訴訟案件在裁判確定前就偵查、審判所為之處置及其卷證等,監察院對之行使調查權,本受有限制。」此番監察委員變身「太上法曹」,親自指點偵查辦案過程之「缺失」,不免讓人傻眼。只是,難道這只是監察委員的一種誤判嗎?不,這應該是蔡英文總統指派之監察委員們揣摩上意,意欲藉由彈劾辦案檢察官來立威,以彰顯綠色意識形態之政治正確罷了!

20190214-陳水扁前總統「四大案」遭換法官等情,監委高涌誠13日提出調查報告。(簡必丞攝)
監委高涌誠提案彈劾檢察官,竟只是為了給民進黨立委段宜康一個交代。(簡必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