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爸媽重視親子溝通,也尊重孩子的意願,因此很多事情會詢問孩子意見「好不好」,甚至變成常用的口頭禪。但若牽涉到身體健康或是會影響他人的行為等,必須予以規範的事情,就不能問好不好,這樣反而讓孩子有討價還價的空間。遇到必須禁止的事,就請用直述句,別再用詢問句了。
親子情境:爸媽追著孩子餵飯
我的朋友們大都有孩子了,每次聚會時,幾乎都直接辦在家裡,採用一家帶一道菜的模式,讓整個餐桌擺滿了美食。也因此在用餐時刻,我發現不少爸媽會端著碗盤、挾著菜,拿給孩子們吃。
「寶貝,你吃一點青菜好不好?」一位朋友問他的孩子。
「我不要。」孩子大力地搖著頭。
「吃一點就好了,你最近吃太少綠色青菜了。」
「我不喜歡吃。」孩子持續抗拒著。
「拜託,吃一口就好了。」朋友使出哀兵政策。
「我不要,就是不要吃。」孩子說完立刻跑走了。
「回來...」朋友追逐他的孩子去了。
待朋友放棄追小孩之後,我問他:「你是否希望他可以把青菜吃下去?」朋友點點頭:「是啊。」「既然這是你覺得他一定要做的事情,為什麼要問他?這不是給予他拒絕的機會嗎?」我看著他反問。「嗯...」朋友不知該如何回答。
換個角度想
詢問反而給孩子拒絕的理由
「餅乾明天再吃可不可以? 你剛剛已經吃很多了。」
問了可不可以,但內心是不准孩子現在吃餅乾。
「要不要戴上安全帽呢?」
問了要不要,但內心是覺得一定要戴安全帽。
「你的蛀牙這麼嚴重,想不想去看醫生啊?」
問了想不想,但內心是認定蛀牙太嚴重,一定要去看醫生。
「後面有人在等著盪鞦韆,我們去玩別的好不好?」
問了好不好,但內心是希望孩子可以馬上下來,換其他人來玩。
當聽到「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想不想」的問句,回答當然有同意與拒絕兩種。然而,爸媽卻不想聽到孩子回答「我不要」這類的拒絕答案,一聽到就生氣地對孩子說:「什麼不可以,就是可以!」「為什麼不要?」「已經蛀得這麼嚴重了,還說不想去!」接下來開始一連串的說服,直到孩子百般不願地點頭答應為止。
只可惜孩子聽不懂反話,因此他們腦中肯定有著大大的問號:「不是你問我的嗎?我說出了我的想法,為什麼你要再問一遍、罵我或不斷地說服我呢?」親子對談中,把希望孩子去做的話語後面加上疑問句,除了口語習慣之外,其實是帶有尊重的意味,因為遵循「孩子跟大人一樣,都是獨立個體」的基本概念,所以詢問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意願、同理他的心情並傾聽他的心聲。

然而,有些家長很容易在後果發生後,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他便祕,誰叫他都不吃青菜。」「我也不想讓他的蛀牙這麼嚴重,是他不想要看醫生的。」孩子就是孩子,是個「尚未成熟的人」,需要爸媽的教導與引導,太過於尊重就是放縱,太過於自由就是放任。
所以對待孩子的教養與態度,要給予有規矩的自由,務必做到「尊重而非放縱、同理而非溺愛、傾聽而非順從」。踩在規矩之上的行為,不要再問孩子了,請給予直述的肯定語句即可。 (相關報導: 父母說話前先想想孩子的感受!尤其「你每次都這樣」背後意涵對小小心靈有極大傷害 | 更多文章 )
這樣說就解決了!
給孩子直述的肯定句
「因為你最近青菜吃太少了,等一下要把我給你的青菜吃完。」
「剛剛已經吃過很多餅乾了,明天再吃吧。」
「如果你不戴上安全帽,我們就不會出門去玩。」
「你的蛀牙又在痛了,我們一定要去看醫生。」
「後面有人在等,我們從鞦韆上面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