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正當水利署舉行治水會議,憂心氣候變遷下的水患困境時,蔡英文總統與基隆市長林右昌,卻在同一時間宣布解除基隆河沿岸土地開發管制。昔日基隆河沿岸就是因過度開發才會水患不斷,冒然解禁是陷基隆河於未知的水患風險之中。一邊花大錢治水、一邊做危害水土的事,總統的治水觀又何止錯亂。
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的基隆河,雖然稱為基隆河,但其實是流經基隆、新北、台北三個縣市。從平溪開始流經瑞芳,進入暖暖、七堵,再進入汐止、南港、內湖、松山、中山、士林、大同、北投,最後在關渡匯入淡水河。
基隆河水患頻傳,是淡水河風險最高的支流
這條長達96公里的河流,其中近六成是平面地形,兩岸土地過度開發、甚至濫墾濫建,破壞水土又阻礙水流。加上沿岸人口眾多,1986年琳恩颱風、1997年溫妮颱風、2000年象神颱風,都造成基隆、汐止、以及台北基隆河沿岸淹水。
2001年9月5日的納莉颱風,更是基隆河史上最嚴重的水災,台北市松山、內湖、南港、信義及中山,瞬間成湖泊。新北市的平溪、瑞芳、汐止等地也無一倖免,造成104人死亡的重大災情,連台北捷運也因淹水而停駛。
這也讓政府決心加速整治基隆河,從2002年到2005年投入316億元推動「基隆河整治計畫」,其中以員山子分洪道工程,堪稱北部治水工程的代表作。
但光是末端工程不足以解除水患,重點是基隆河沿岸必須控制開發,讓保護區、農地發揮滯洪緩衝效果,同時讓人遠離危險河岸。這就是當年內政部公告以下兩個行政命令的原因(註)。用意很清楚,禁止開發是為了水土保持。
(註)基隆河沿岸土地開發管制行政命令:
1、「基隆河沿岸都市計畫地區非建築用地(農業區、保護區),為涵養水源、增進水土保持功能,於『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未完成前,禁止都市計畫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可建築用地。」
2、「非都市土地請暫停基隆河流域10公頃以上之民間投資。」

基隆河水患是進行式,大武崙溪的災情都忘了嗎?
這次蔡總統跟林右昌提出的兩個解禁理由之一,指基隆河整治已完成、員山子分洪道也完工,防洪頻率已提高到200年,已足以保護。這樣講實在太大膽,在氣候變遷威脅下,大概沒有一個國家元首敢宣稱某條河整治好了,以後大家不用擔心淹水了。而淡水河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不斷超越我們的自以為是。
2009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風災、2015年8月8日蘇迪勒颱風、2017年6月3日的強勁梅雨,還有去年8月23日熱帶低壓的大面積淹水,都已超過保護標準。
而2017年6月3日的強勁梅雨,受創最深的就是基隆河支流排水的大武崙溪,當時大坪雨量站時雨量91毫米,3小時累積雨量175毫米,24小時394毫米,造成基金一路大淹水,提醒大家基隆河的水患風險其實是進行式。
經歷過這麼多破記錄的水患之後,如果再有人敢說出「基隆河已整治完成、員山子分洪已完工、已足以保護」,那也太昧於事實、也太不夠謙卑了。 (相關報導: 神主牌不再!馬政府任內不敢做 蔡英文宣布基隆河禁限建解除為哪樁? | 更多文章 )

水利署至今未公告任何河川為逕流分擔實施範圍,又如何保護?
他們提的第二個解禁理由更沒有說服力。蔡總統說水利法修訂後已足以保護環境及土地。她指的是水利法增訂的「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專章,用意是從源頭管制洪水。這分為兩部分,「出流管制」是規範個別開發者,一塊本來可以滯洪的土地,開發後滯洪功能不見了,土地開發者就要負擔阻礙滯洪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