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中觀點:聲援「392分之1小孩的媽媽」─被教改犧牲的「真弱勢」

20190511-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抗議考招亂象記者會。(陳品佑攝)

網路上流傳一封署名「392分之1小孩的媽媽」給清大校長賀陳弘的公開信,指控學校「黑箱」,要求學校退回千餘元的報名費。儘管細究其所謂「黑箱」指的是他不知道清華如何從眾多參加面試的申請學生當中選出40個正取,列了392個備取。因此,他想表達的其實是對於遊戲規則與面試委員的不信任。他退回報名費的訴求對於清華大學、招聯會、教育部,甚至很多旁觀者而言,不但情緒化,還小鼻子小眼。

然而,除了部分鄉民酸言酸語地批評謾罵,那封信其實激起相當多共鳴迴響。作者背後的血淚,指出了教育改革的弊病。譬如教改企圖透過升學制度提供「弱勢」學生更多機會上「好」大學,不過教改中的繁星計畫對於「弱」勢的定義,借用我好朋友前同事的說法,乃是「社會弱勢」(偏鄉),而非「經濟弱勢(貧窮)」。然而當教育部表示要透過入學制度提高弱勢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時,大家聽在耳裡的理解到的是「社會弱勢」(念偏鄉/社區高中)還是「經濟弱勢」?「經濟弱勢」是「真弱勢」大概毋庸置疑,但「社會弱勢」真的弱勢嗎?利用偏鄉或社區高中來定義「弱勢」,有提升真正弱勢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嗎?

偏鄉或社區高中學生的家庭背景組成,其實有高有低。而社經地位較高家庭的孩子各項表現平均較好,乃是不爭的事實。這件事不會因為升學制度在高中階段就把部分學生分流到偏鄉或社區高中而改變,因此你從各個學校(即便是我好朋友前同事口中的「社會弱勢」學校)挑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會挑到學校裡高社經地位的學生,而不是經濟弱勢(或真弱勢)的學生。充其量,這個制度做到的只是把過去透過鑑別力高的考試嚴格的學生排序打亂,降低實際學業表現與排序的相關,增加不確定性。尤甚者,由繁星計畫申請上「好」大學校系,背後有複雜的博弈,最好要校內整合,因此有些學校繁星藉由犧牲部分學生的權益與志向的整體策略,讓繁星申請好,張燈結綵貼榜單。試問繁星全校申請得好,犧牲的學生是父母社經地位高還是地位低的?

20190511-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抗議考招亂象記者會。(陳品佑攝)
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抗議考招亂象記者會。(陳品佑攝)

該封信的作者自稱是「婚姻受虐婦女,與先生已分居卻沒有辦法離婚,孩子卻因為先生收入的合併,無法擠身弱勢新貴,實際上的生活卻比弱勢還邊緣。我們為了求生活的溫飽,在都市裡工作,也不是您繁星所要照耀的偏鄉。」正好指出我好朋友前同事替教改辯護的「社會弱勢」與「經濟弱勢」的兩個概念所服務的對象不一樣,用「社會弱勢」取代「經濟弱勢」,其實是教改自行定義的「套套邏輯」,對於達到教育部宣稱的透過入學制度增加弱勢家庭向上流動的機會,其實是充滿了「漏洞」的解決方案。 (相關報導: 戴伯芬觀點:瞧瞧誰是大學的連環殺手? 更多文章

對於那些懂得申請之道的人(其中包含了許多坐在桌子另一端的大學教授),這個家長額外的弱勢是沒有人指導他「如何呈現學生的弱勢」。譬如以上這段陳述,應該讓孩子說,甚至最好在備審資料裡說,面試被問到,再含著大顆淚珠哽咽吐出。作者「十多年來,不曾為自己添一件夠體面的新衣,為了孩子的面試,我將他打點得像紳士,忍痛花錢陪孩子坐高鐵北上」,還被酸不知道參加清華的面試穿便服就好,專門打扮看起來就是「媽寶」,扣分!這樣酸的鄉民其實不曉得熟悉網路世界,擁有智慧型手機和筆電,使用社群網路,這些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必須,也是階級象徵。我認識一個臺南女中畢業的臺大學生直到大三沒有使用過智慧型手機。我帶過另一個偏鄉學生,你看他使用文書處理軟體就知道他和電腦不熟。順道一提:他沒有哎居。

20190418-學生家長及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18日召開「申請入學亂象叢生,學生淪為犧牲品」記者會。(顏麟宇攝)
學生家長及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召開「申請入學亂象叢生,學生淪為犧牲品」記者會。(顏麟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