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俘虜境遇悲慘,哪一國都一樣:《活著回來的男人》選摘(3)

描寫二戰日本兵島求生的影集《野火》劇照。

一九四五年到四六年的冬天處於最惡劣狀況的,不限於謙二所處的收容所,幾乎所有拘留回憶錄都有相同的記錄。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有幾個理由。

首先,日本敗戰之後,蘇聯的經濟也處於相當窘迫的狀態。德蘇戰爭中蘇方的陣亡人數,從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的說法都有。蘇聯人口於一九四〇年有一億九五九七萬人,一九四六年人口則為一億七三九〇人,大約減少了百分之十一。日本方面的陣亡者約有三一〇萬,約佔一九四〇年日本內地人口七三〇六萬人的百分之四。

加上蘇聯領土西側的工業地帶與穀倉地區,因為德軍佔領後採取焦土戰術進行破壞,雖說蘇聯最終戰勝,但經濟狀況也陷入窮迫的情況中。因為陣亡者過多,許多村莊的男子出征之後幾乎無人歸還。在一九四〇年集體農場的男女勞動力比率大約是一比一,但至一九四五年則轉為一比二七(白井前揭《檢證西伯利亞拘留》)。

需要將日軍俘虜當成勞動力帶走,或者出現這麼多同情謙二這種年輕人的俄國女性,都是因為有這樣的時代背景。謙二如此描述。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為了作業的緣故,曾經與幾個俘虜夥伴一同住宿在俄國的某戶民宅。一位應該是戰爭寡婦的女性帶著一個小孩,過著兩人生活。衣服只有身上穿舊了的那一套,令人驚訝地房內真的是家徒四壁,沒有任何家具。而且正值隆冬,泥土地面的房間竟沒有床舖,睡覺時他們只把外套披著躺下。好歹總算還有個壁爐,除此之外就是幾樣煮飯用的鍋子與餐具而已。他們過著最低限度的生活,從戰前到戰後,在日本還沒見過這種生活狀態」。

因為如此,原本應該供給給俘虜的物資,便遭俄國人盜賣。已經不足的食糧與燃料經過盜賣後,送到俘虜手中時數量更為稀少。

「送來戰俘營的燃料與食糧遭到盜賣,其實是大家都知道的情況。送往戰俘營的燃料與食糧,雖然文件上都記有運送多少噸,但途中貨車或卡車的司機,會為了自己家中所需等原因,卸下這些物資,剩下的才會送到我們手上」。

「我自己也在一九四七年春天,被派去幫助運送煤炭,還幫忙盜賣這些物資。俄國人司機利用我們,在自家與有協議的住家卸下煤炭。至於減少的數量,送往目的地工廠時只要減少不要過多,領取一方也不至於有意見。戰爭時期的日本似乎也是如此,因為統制經濟的緣故,難以取得物資,大家都在搞盜賣與偷取物資」。

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發出過命令,必須送達規定量的食糧給俘虜(維克多‧卡爾波夫《史達林的俘虜們》、北海道新聞社,二〇〇一年),但實際狀況則如上所述。

何況,蘇聯這個國家在對日戰爭時,也掠奪了大量物資。謙二曾於一九四六年三月起被派去貨物場,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整理工作。

「掠奪物資堆積如山。關東軍軍需物資的電纜線、鋁條、電話機等等,由貨車整車運來,就這麼卸下來堆放著。當我找到裝在進貨用的箱子裡,而且多達數十箱的日式房屋拉門用把手時,只能感到一陣愕然。大概是能拿到什麼就拿走什麼吧」。 (相關報導: 風評:小國當自強,大可不必當如是 更多文章

「我們也偷走了一些鋁條去製作湯匙。當時俘虜的幹部曾經交待,如果看到鋁條就拿些回來,送到鍛造房後,那邊的俘虜便鎔鑄做成盤子等餐具。不管是我們自己,或者是俄國人,大家都把竊盜視為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