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與其備受踐踏 不如自行了斷

在藍綠夾縫中的馬政府、江內閣於未來有限任期中,只會愈來愈痛苦。(資料照,宋小海攝)

高雄氣爆事件十天過去了,災區猶在辛苦復建的漫漫長路不知何所終,地方由副市長吳宏謀帶頭請辭,還在待准中;中央經濟部部長張家祝一肩扛起,雖然理由是不堪少數政治人物的折磨,待准兩天後,終於准辭。

一場三十條人命,數百人受傷的災難,先是中央地方相互卸責,接著是中央地方相繼請辭待准,在辭與准之間,依舊藍歸藍綠歸綠,藍的緊盯陳菊不負責,綠的咬死中央要扛責。面對災難的政策責任、政治責任、甚至道義責任的態度凸顯的是政治人物的格調,格調只能臧否不能強求,硬留不准辭,結果就是連有限的格調都被消耗掉。

先從地方談起。事件發生,綠營第一時間口徑整合,矛頭對準中央、中油、甚至二十四年前的市長吳敦義,再依慣例一字排開力挺陳菊,強調她已經三十個小時沒闔眼,聲明殷切叮嚀花媽要保重身體。對比立法院綠營立委指著張家祝大罵,「你還是不是人?」對比反差之強烈,果然反應藍綠結構下台灣政治之無解。

在被定義為「親綠」人士中,長期為前副總統呂秀蓮策士的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相對正常,他在受訪時直言,高雄氣爆凸顯市府管理有問題,危機處理太輕率,「市長沒有下台很奇怪!」

陳菊不下台,到底奇怪不奇怪?二十九年前台中市衛爾康大火,造成64人死亡、11人受傷,輿論要求市長林柏榕下台,當時省長宋楚瑜的解釋是他不能撤民選首長的職,林柏榕不辭職沒人能奈他何,最終處置是記大過調離現職,送監察院彈劾後停職半年再復職。

從此,沒有任何民選首長因災難請辭。以當前政治氣氛,馬政府江內閣內政部長(陳威仁)大概沒人敢將陳菊調離現職,至於甫成軍的監察院,能不能趕在年底市長任期屆滿前,予以彈劾停職,大有疑問,換言之,除非陳菊如施正鋒所言,「知恥近乎勇」,沒人能奈她何。

陳菊該辭選

面對屈指可數有限任期,陳菊有幾種選擇:第一,請辭;第二,請辭但繼續參選;第三,不辭但宣布退出競選連任;第四,不辭且繼續參選砲打中央。如果陳菊還有政治人物的道義責任之恥感,留在現職但退出連任競選,才是最值得敬重的表現,但這樣的希冀可能性是零。不辭續選是民選首長的權力,她的去留由高雄市民定奪,至於釀災如此巨大而竟能連任,那就是高雄市民的問題了。

再說中央,張家祝不堪國會受辱,堅定請辭,從藍的角度看,算石化產業政策、石化管線埋在高雄市區就算可以上溯數十年,才接任經濟部長兩年不到的張家祝,「理應關係最淺。」然而,政務官沒有「理應」,既在其位,不為政治責任、道義責任,即使請辭為化解藍綠相互箝制的猛戾之氣,也無可抱憾。

唯一的遺憾是,請辭之舉在台灣朝野堅定對抗的政治氛圍下,既化解不了這股戾氣,甚至也得不到太多同情。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為高雄市緩頰說,「陳菊和她的團隊已盡了最大努力。」轉換一下,如果蔡英文這句話是馬英九總統或行政院長江宜樺說的有多好?再轉換一下,如果蔡英文能這麼講,「張家祝已盡最大努力了。」會有多好?

台灣會陷入今天這步田地,就是因為「會有多好」的情境不可能發生,情況甚至可能更壞,因為年底要選舉、明後年總統大選又將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