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有日本味的地方就在這!走一趟中山與雙連,找回日治時期美好記憶

漫步在中山雙連街區上,隨便的小角落、一面牆、一棟建築或一個招牌,都有趣到能夠寫成至少一系列的書籍...(圖/居酒屋「時代 1931」@facebook)

原為日式宿舍建築的蔡瑞月舞蹈社,在後來重建時,將原本挑高作為通風作用的木板降低成為現在的樣貌。而這平時也經常舉辦相關的講座與論壇活動,非常適合在假日午後或者平日夜晚來憶回當年。

想必大家都知道台北之家前為美國大使館,但在變成大使館之前這棟白色的建築物也有許多故事。1925年,「台湾土地建物株式会社」向日本政府租地,在日治時期當時就已具重要地位的中山北路旁興建了這棟當時作為「美國駐台北領事館」的建築,並在民國42年時升格成為台北大使館。

而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因國民政府沿路掃射,而發生了領事館方人員為了救路上逃難的人卻遭到軍方槍擊身亡這件傷心的小故事。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以及中美斷交等事件後,荒廢二十餘年的台北之家在1997年列為三級古蹟,使其能再現風華。

ss
蔡瑞月舞蹈教室。(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在台灣有至少三棟歷史建築採和台北之家一樣大拱廊的建築方式,一是德記洋行,二是淡水的紅毛城。這樣大型拱廊存在的目的為通風,始得原本就被花草樹木環繞的台北之家更來得舒適宜人。

老師也同時介紹了日治時期的圓山「台灣神社」。台灣神社的興建是為了方便當時日本皇族與特使參拜,也因此開闢了為中山北路前身的敕使街道,促成了中山北路在之後的繁華面貌及重要地位。雖然台灣神社在國民政府遷台後遭拆除改建成圓山大飯店,但當時這座全台最高階位的神社的氣勢仍能讓我們從圓山大飯店中深刻感受到。

每當穿越南京西路的天橋十字路口時,「滋養」紅通通的大招牌很難不引人注意。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間座立此處數十年的日式糕點店,最早卻只是間雜貨店?老師憶起經常在店裡穿梭當時自己孩童模樣、店裡絡繹不絕的樣貌,一直到店家將雜貨店收掉改做西洋糕點,品牌建立後第二代再改做日式糕點,名聲越響越遠商品越精緻化,但當年平意近人的意象已不在,人群在店裡穿梭並閒話家常的畫面,現在似乎大多讓人只能盯著玻璃櫥窗。

ss
滋養。(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各個國家有自己的國旗、國徽、或國花,大家也都可能對台灣各地區的市徽有印象。但你知道舊時台北市徽長甚麼樣嗎?

在出現以四色書法筆觸呈現「北」字的現行台北市徽之前,舊時的台北市徽也一樣以字形呈現「台北市」的意象。其靈感以陽文顯示「北」,已陰文表示「市」的意念,使陰陽合一,互為一體,即為當時的台北市徽。

那這些在建築物頂端設計圖徽來表示組織或身分地位的建築法又是如何呢?對建築了解甚深的釋照勝老師說,這種建築方式就是「洗石子」。將石子鋪上牆面後,待快乾時再以清水去沖刷圖樣成為所希望的形狀,就是洗石子的建築方式。

ss
建築頂端洗石子式建築圖樣。(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老師帶著我們轉進小巷,就像與老師在他從小到大最熟悉的地方探險一樣令人興奮,期待著究竟從巷弄鑽出來後,在眼前所呈現的光景又是為何?

若沒有告示牌或者誰提及他是歷史性建築,也許許多人只會以為這是棟仿舊時代建築而建成的商店或藥房。有名的旺旺蔡家最一開始做的其實是回收業,但在後來開始多角化經營開始獲利成為該區的大戶人家。在蔡合源古厝的左方為舊時的中華大戲院,現已被改建成一般建築。 (相關報導: 100年前台北車站周圍有多美?現代街景對照日治時期,消逝的優雅是多少無奈 更多文章

蔡合源古厝在近年曾經重新修建過,但它現在所呈現的面貌不難讓人去思考,古蹟修復與改建究竟要做到甚麼樣的程度才是比較適當的做法?留下時代的痕跡?還是修復成當時的樣貌但就像是將一棟過去建造的新房,使其穿越時光機搬到現代?

ss
蔡合源。(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