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孩在校時間世界長,淪為「血汗學生」!他揭台灣血汗教育弊端

台灣學生包含通勤時間每天在校約11小時,學習時間如此的長,不禁讓人反思孩子這樣真的能學得更好嗎?(示意圖/chia ying Yang@Flickr)

大家平常都幾點出門上班?

在台灣,各公司行號都有自己的上、下班時間規定,多數訂在早上八點到九點間上班,有些則晚到十點才需要進辦公室。

那如果早點出門會看見什麼?

你會看見滿街等車的學生,那些還在成長發育的孩子竟比我們睡得更少、起得更早!

台灣的學生七點半就要到校,傍晚五點放學,若再加上通勤時間,每天大概要花大約11小時在上學這件事,相較之下,美、日等先進國家學生反不如台灣學生「好學」,只有老被台灣人嘲笑落後的對岸能跟台灣匹敵,真讓人不知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台灣學生因此學會更多、學得更好嗎?恐怕多數人不會給予這問題肯定的答案。最近因為某議員提起「血汗學生」一詞,讓台灣學生在校時間過長的問題再度受到關注,但這是新問題嗎?當然不是,早上七點半早自習、傍晚五點下課(五點後通常還有第九節、晚自習)在台灣已施行數十年,從你我還在學時便是如此,但從來沒有主政者做出改變、甚至連提出改變想法者都沒有!

我們每個人都當過學生,對學校生活應該也都還有印象,除了專注力、精神力異於常人的那種神級好學生外,有誰每天到早上第四節還能保持高度專注力?有誰每天下午第五節、第六節沒打過瞌睡?有誰每天放學前不曾魂遊校外?

逼人每周五天、每天超過八小時專注在同一件事本就不合常理!連父母、老師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憑什麼要求正值青春期、身心活潑的孩子們要做到?

其實教育部在「學生在校作息時間規劃注意事項」和各版本課綱中都明白規定,學校每周授課時數為35節,亦即每天只有7節課,若有特殊需求,如開設第八節之輔導課,得報主管機關同意後實施,但在多數學校,第八節早被視為正課的一環,第九節才是課後輔導,根本無視教育部相關規定。

別忘了,還有晚自習、寒假輔導課、暑假輔導課、徵用早自習、藝能課程的加強正課、考試行為,零零總總算下來,學生哪裡還有自己的時間?

再說說老師的情況吧!上課時間過長,精神疲乏在所難免,盡責的老師可能會逼自己撐完第八節,但教學品質難免受到影響,部分無奈上了整天課的老師,要嘛利用小考、要嘛利用分組討論、看影片等方式,讓時光自行流逝,學習效益不言可喻。

既然老師也不想每天上這麼多課,那為何還要堅持這麼長的上課時間?升學主義掛帥的課業競賽當然是一個原因,別人孩子都上滿八節課、九節課,哪個家長敢把小孩丟到只上七節課的學校?配合父母的高工時則是另外一個原因,爸媽都還在工作,孩子太早回家誰照顧?最後一個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奴性的養成,先讓孩子習慣血汗學生的生活,以後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血汗勞工呀!

在校時間愈長愈優秀?

從表面上來看,在學校待愈久,學習時間愈長,學業應該愈優秀,對孩子未來愈有利,但仔細思考就可以發現,延長在校時間,對孩子本身、對家長、對社會絕對都是弊大於利,下面從各個角度告訴你為什麼。 (相關報導: 「孩子,你為什麼讀書?」國中老師的這段自白,給出最好的答案 更多文章

首先,學習時間過長、且多集中於靜態學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身體缺乏運動、健康受到影響,再者,還可能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著墨都相當少,隨著憂鬱症、躁鬱症等心理問題越來越常見,課業壓力又不見舒緩的情況下,師長理應花費更多心力在幫助孩子維持心理健康,包含人際關係處理、壓力排解等課題,但現行課綱每周僅安排一小時的健康教育課程,扣除教授生理健康教育後,時間已所剩無幾,加上心理出現狀況的學生,通常也不會主動向輔導老師諮詢(下課只有十分鐘,來回輔導室可能就要五分鐘,剩下五分鐘能諮詢什麼?),長時間的忽略和壓抑,極可能使心中的裂縫越來越大,最終釀成難以挽回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