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漫長又無聊?看看日本、德國、芬蘭怎麼做

簡單而有力的會議是增加效率的方法。(圖/pixabay)

為什麼我要看這篇文章:你是個有志於成為跨國企業的經理人嗎?或者你已經是,卻不知道如何進行跨國會議。今天以BBC的分析,領略各國會議的不同,避免文化差異所犯下的錯誤,看看哪個國家的會議最有效率?

老是卡在沒有頭緒的會議中?試試看他們的做法吧。

在芬蘭,如果想讓會議順利進行,你得要懂得安靜;相比之下,加拿大就完全不是這樣。隨著通訊科技的進步,我們有更多跨國與跨文化討論的機會,卻也讓每場會議更像個謎。跟不同國家的人開會,意味深長的沉默、輕鬆閒聊和嚴肅的臉孔,都各具不同的意義。

哪個國家的會議最有效率?

你是個有志於成為跨國企業的經理人嗎?或者你已經是,卻不知道如何進行跨國會議。今天以BBC的分析,領略各國會議的不同,避免文化差異所犯下的錯誤。相同的行為在不同國家代表不同意義。比方說,北美與歐洲地區的商務人士,視會議中接聽電話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但在中國卻是自然不過的行為,甚至在會議中攜帶多支手機。

要解決文化差異的問題,最好提前準備,或至少了解當地用戶在想什麼。以下是五個和不同國家打交道的潛規則,讓你在下一個跨國會議更容易些:

嚴守規則,一板一眼

代表國家:德國,奧地利,日本

承認吧!我們都曾有過以下這種會議:沒有規劃好議程、沒有準時開始、原本一小時的會議變成兩小時…。品質低落的會議,讓你傷透腦筋嗎?在德國、奧地利、日本,這些事情通常不會發生。

在日本,每個會議都是精心策劃的,就像他們會議前的書面報告一樣。也因為如此,日本人在會議前會先仔細看過會議材料,並且盡可能按照議程規劃進行。15分鐘的報告、15分鐘的票選,剛剛好不多也不少。如果沒有按規則走,就會被視為沒效率,主管也會質疑你的專業能力。假如你想和日本公司合作的話,除了把功課做到滿分外,還得遵守所有規定才行。

德國人和奧地利人也是。專門解決跨文化溝通問題的Global Context創辦人Stuart Friedman,簡單比較美國和德國的會議。在美國,可能會因為討論熱烈導致會議時間拉長;但在德國,任何長時間的會議就是沒有效率。

會議中沒有任何討論或發言

代表國家: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

「愛面子」的民族性格,讓這些國家的會議缺乏辯論,只為了避免任何造成尷尬或錯誤的機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使得會議趨向保守。太幽默的說話方式和過於直白地指出錯誤,都會毀了整場會議。

對於歐美商務人士來說,最無法理解的是什麼呢?答案是:亞洲人的會議極少「討論」新的方向,而是將原本就知道的事情再說一遍。感覺起來會議進行得很順利,其實整場會議根本沒有意義。「有時候,你得花個十幾個小時到亞洲,開個沒有人發表意見的會議。」Stuart Friedman分享他的經驗。

任何事情都可能打斷會議進行

代表國家:義大利,法國,西班牙 (相關報導: 這樣工作更有效率!首先,把呼吸練習好,專注力自然提高… 更多文章

如果曾經和以上這些國家的人開會,你會慢慢習慣不按理出牌的遲到早退。如果說法國人有時程表的話,那麼他們一定經常塗塗改改。與日本人和德國人的嚴謹相反,幾乎不可能預期法國人的會議走向,或許和天性浪漫的性格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