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之逝:舉國傷痛是媒體製造出來的,或者他們僅是如實反映?《外交事務》對BBC與君主制的共生關係反思

BBC是由英國成立的公共媒體,其與王室的親密關係,近來受到檢視批評。(美聯社)

英國廣播公司第一台(BBC One)資深主播愛德華茲(Huw Edwards)9月8日穿黑西裝、繫著黑領帶出現在螢幕上的那一刻,許多英國人就知道他要宣布凝重的消息:伊麗莎白二世駕崩。不過愛德華茲本人不需要特地準備衣服,因為如果高階王室成員過世,BBC會替每一位主播備妥工作所需的全黑正裝。

為了應對英國在位期間最長的君主逝世,BBC進行了縝密的萬全準備。《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出,儘管現代媒體環境日趨碎片化且兩極分化,而且保守黨政府正計畫縮減BBC預算,但發生國家大事的時候,民眾仍會優先選擇BBC獲取最新消息,女王去世前後的BBC收視率也證實,他們仍然保有主導地位。伊麗莎白二世葬禮前夕,BBC將女王照片投影在倫敦總部大樓外牆。女王駕崩也強調了BBC與君主制的共生關係。這兩個機構是英國認同的核心,但這種聯繫也被批評太過密切。

根據BBC提供的數據,女王駕崩當天傍晚,就在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宣布消息之後,近1200萬人轉到BBC頻道。BBC政論節目《提問時間》(Question Time)的前編輯潘靈頓(Gill Penlington)表示:「像這種時候,我認為每個人都會轉到「阿姨」頻道(Auntie,BBC的別稱)。那種安全感、權威感,以及代表英國人來與英國人對話,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女王與BBC的出生日期僅差了幾年。BBC成立於1922年,它策畫、提供廣播節目這個窗口,讓大眾有限度地了解君主的生活。社會學專家米爾斯(Tom Mills)是《BBC:公共廣播的神話(The BBC: Myth of a Public Service)》一書作者,他指出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BBC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產物。

戰爭之後,英國君主和BBC一同進入電視時代。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是全世界首場直播的加冕典禮,這讓英國人爭先恐後購買電視機,BBC時任總監後來也表示,加冕典禮的特別節目一舉將電視推入英國家庭,也近一步鞏固BBC與王室的關係。

1957年,BBC首次利用電視向全國播送女王的聖誕節講話。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社會學講師克蘭西(Laura Clancy)研究王室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她指出:「由於BBC接近君主,它因此獲得合理性。君主制也需要媒體,它頻繁出現在廣播與電視頻道上頭,同樣獲得認可。」

BBC和王室都是英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機構,在公眾生活扮演重要的角色。西敏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傳媒史教授希頓(Jean Seaton)說,他們用不同於投票的方式,來估量國家的狀況。「BBC和君主制對每個人都負有責任,不限於投票選了這個黨或那個黨的人。」 (相關報導: 中國官方代表團想瞻仰女王靈柩遭拒絕 英國會議員要求撤銷邀請中國參加國葬 更多文章

儘管英國所有主流廣播機構——BBC、ITV、Channel 4——都追求不偏頗的報導並享有公眾同等的信任,但BBC的規模和影響力確實對輿論產生巨大影響。一份由BBC委託實行的研究顯示,英國的成年人每周平均花18小時收看或收聽BBC的製播的節目,而且BBC一直是最受歡迎的英國政治情報來源。BBC前政治編輯歐克萊(Robin Oakley)說,在他的職涯中也曾在其他報紙或電視台工作,其他機構都不像BBC一樣努力追求正確與不偏不倚,他還說在社交媒體的時代中,BBC可以起到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