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動蕩之際深圳升格中國示範區,這是一步什麼棋?

深圳科技園(Wikipedia / 公有領域)

8月18日,香港再次爆發「反送中」抗議,組織者稱參加遊行的人數達到170萬。同一天,毗鄰香港的中國城市深圳則迎來一份「生日賀禮」——中國政府發布一份計劃,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深圳於1989年建市,40年的時間GDP總量躋身中國城市前三名,2018年經濟總量超過香港。這份計劃提出更大地開放金融領域、自貿區等政策,有經濟學家稱,鑒於香港的政治爭議,中國此舉意在加強深圳在大灣區的權重,削弱香港的地位。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香港在充分開放的國際市場競爭多年,無論是國際化程度,國際認可的法律體系,以及人才密度都是深圳難以替代的。

2016年開通深港通
Getty Images 2016年,深交所和港交所進行互聯互通,允許兩邊的投資者在對方股票市場交易。

「反送中」敏感的時間點

新的政策是否要推動深圳替代香港?

外界產生這樣的疑問,因為時間點非常敏感——香港從6月開始爆發大規模「反送中」遊行示威活動,各種極端行為也不斷升級。

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向BBC中文表示,在這個時間點推出深圳示範區的新政策,體現出中國政府在長期政策規劃中做出重大調整。

深圳的政治地位突然升格,需要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時間表來看。

一名男子在香港隔海拍攝深圳天際線。
Getty Images 一名男子在香港拍攝一水之隔的深圳天際線。

胡榮分析稱,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於2017年7月1日,也就是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簽署,這一日期的選取體現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在整個大灣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視。

今年2月,中國政府發布另一份更詳細的規劃綱要。在這份文件中,將香港定位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並需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而深圳的目標則是成為具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在這份規劃中,香港和深圳的分工清晰,強調互補。不僅如此,這份文件中提及香港102次,澳門90次,廣州41次,深圳39次,體現出香港在大灣區的核心地位。

PROTEST
AFP 香港周日再次爆發反送中集會。

但在綱要發布4個月後,香港爆發「反送中」遊行示威活動。在示威活動持續超過2個月後,深圳突然「升格」。

胡榮認為,六月以來的一系列事件證明,對香港的期望可能只是中國中央政府單方面美好的願望,香港年青人對中國的認同感並不高,對融入到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未必持積極態度。完全依靠香港,恐怕會給大灣區的長期計劃帶來變數。

深圳
Getty Images 深圳經過40年的發展經濟體量超過香港,但在教育、公共服務等方面還存在欠缺。

一國兩制、國際化、智慧財產權……香港不可替代?

深圳替代香港並非一紙文件就能做到。

關於深圳的利好政策出台後,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有制度優勢,包括「一國兩制」、國際化、智慧財產權、司法獨立和實行普通法制度,國際社會也因此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有信心。

「香港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中國企業海外融資,離岸人民幣業務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胡光宙認為,這種優勢是建立在香港和中國之間緊密的經貿往來和地緣關係的基礎上,很難一朝一夕改變。

不僅如此,數次經濟危機也證明了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和金融體系的穩定。而深圳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移除金融、貿易等門檻,是否還能保持現在的競爭力尚待檢驗。 (相關報導: 天文驚奇發現》竟有不染塵埃的星球!小行星「龍宮」地表毫無沙塵,科學家猜測:太空可能有「洗塵」機制 更多文章

胡榮也表示,目前來說,深圳相對於香港的弱勢是顯而易見,譬如深圳不具備香港擁有的獨立關稅區優勢,不具備香港的監管透明度,仍然需要遵守中國的外匯管制政策等等,短時間內很難完全取代香港的金融地位。

維港
Getty Images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國際化程度、智慧財產權優勢、司法獨立和實行普通法制度具有獨特優勢。